首页 > 诗文 > 杨基的诗 > 长江万里图

长江万里图

[明代]:杨基

我家岷山更西住,正见岷江发源处。

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

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尚他乡。

烟波草色时牵恨,风雨猿声欲断肠。


“长江万里图”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的老家是在岷山以西,可以见到岷江发源之地。

每到春天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冰雪渐消,化为江水曲折向东流去。

浩浩荡荡的江水向东流奔流万里,流落的人至今仍漂泊在他乡。

烟波草色常常使我惆怅,风雨之中哀啼不绝的猿声让人愁断肠。

注释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岷江、嘉陵江的发源地。

岷江:长冮支流,源出岷山南麓。

三巴: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分巴郡为永宁、固陵、巴三郡,后又改为巴郡、巴东、巴西三郡,称为“三巴”。相当于今四川省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地区。霁,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尚他乡:还在异地作客。

断肠:形容悲伤到了极点。

“长江万里图”鉴赏

赏析

这是一首题在《长江万里图》上的诗,作者从长江发源地写起,从而想起家乡,引出他内心盘结已久的故乡愁思。家乡、长江两种意象相融相生,将游子的思乡情表现得丰满深厚,情因景显,景因情深,清新流畅,自然浑成。

诗人看画后首先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我家眠山更西住,正见岷山发源处”。诗人原籍在四川,看到长江后很自然产生一种我住“长江头”的感情,这里有怀念,也有自诩三四句是写长江的波澜壮阔,“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杜甫诗:“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就是写此处山川形胜的。“雪初消”意味着江水增长,汹涌澎湃;“百折千回”写出了水流经之地山势奇险。这两句点出了画题,极写长江奔腾不息之势。

接下诗意一转由写景而转向抒情。“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飘迫尚他乡。”诗人望着滚滚的长江水由西而东,流经万里,想到人们为了生活,背井离乡,也随着这东流的江水四处飘泊,不禁喟然而叹。诗中的“人”字也可解作诗人自己,这也是对自己身世命运的感叹。以东流江水喻离乡之苦,是因为两者之间有共同特点,那就是“长”。李白写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也是抓住了这一特点,可见诗人之间也是有共同感受的。不过李白是与朋友告别,“别意”中虽有憾情,然叹而不哀。杨基这里写的却是异乡飘泊思念之情,因而它要凄苦得多。

尾联“烟波草色时牵恨,风雨猿声欲断肠。”这是对离愁别恨的更深一层描写。“烟波草色”、“风雨猿声”,本是长江两岸的普通景物,为旅人所常见常闻,然而在诗人的眼中、耳中,却都变成了牵恨”和“断肠”的缘由。实际上这是主观感情给客观事物铺上的感情色彩,而这客观事物反过来又加深了主观感情的浓度。诗人所写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心理体验,而且用了“恨”和“断肠”这样的字眼儿,可见它的浓度之深。

这首诗从谋篇构思看,由看画而想到家乡,由想到而思念,由思念而感慨,由感慨而痛楚,步步依理,层层加深,可谓层次清晰,自然真切。从表现方法看,既写景又写情。写景时景不离情,如东流江水之与飘泊游子;写情时情不离景,如离恨之与烟波草色,断肠之与风雨猿声。可谓情因景显景因情深。从语言运用看既无炼字之迹,又欠修饰之功,犹如口语,明白如话,随意而写,一气呵成。可谓清新流畅,自然浑成。

创作背景

南宋画家夏圭曾画过一幅《长江万里图》,杨基看了这幅画,想起岷山西的家乡,家乡的岷山西为岷江之发源地。诗人观《长江万里图》时是先在图上找到了家乡的位置(而岷山当时又被认为是长江的发源地),而后顺源头而下,才将目光投向那泻千里的滔滔江水的,作者原籍四川后寄居长江下游的吴中地区,故深怀漂泊之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杨基简介

明代·杨基的简介

杨基

杨基(1326~1378)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吴中(今浙江湖州),“吴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去。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倍加称赏:“吾意诗境荒矣,今当让子一头地。”杨基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 杨基的诗(7篇)

猜你喜欢

代扶风主人答

唐代王昌龄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

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

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

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

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少年兴运会,何事发悲端。

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

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遗爱寺

唐代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河渎神·风紧雁行高

清代纳兰性德

风紧雁行高,无边落木萧萧。楚天魂梦与香消,青山暮暮朝朝。

断续凉云来一缕,飘堕几丝灵雨。今夜冷红浦溆,鸳鸯栖向何处?


日夕出富阳浦口和朗公诗

南北朝何逊

客心愁日暮,徙倚空望归。

山烟涵树色,江水映霞晖。

独鹤凌空逝,双凫出浪飞。

故乡千余里,兹夕寒无衣。


从登香炉峯诗

南北朝鲍照

辞宗盛荆梦,登歌美凫绎。

徒收杞梓饶,曾非羽人宅。

罗景蔼云扃,沾光扈龙策。

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迹。

含啸对雾岑,延萝倚峰壁。

青冥摇烟树,穹跨负天石。

霜崖灭土膏,金涧测泉脉。

旋渊抱星汉,乳窦通海碧。

谷馆驾鸿人,岩栖咀丹客。

殊物藏珍怪,奇心隐仙籍。

高世伏音华,绵古遁精魄。

萧瑟生哀听,参差远惊觌。

惭无献赋才,洗污奉毫帛。


摸鱼儿·咏虫

清代况周颐

古墙阴、夕阳西下,乱虫萧飒如雨。西风身世前因在,尽意哀吟何苦。谁念汝。向月满花香,底用凄凉语。清商细谱。奈金井空寒,红楼自远,不入玉筝柱。

闲庭院,清绝却无尘土,料量长共秋住。也知玉砌雕栏好,无奈心期先误。愁谩诉。祇落叶空阶,未是消魂处。寒催堠鼓。料马邑龙堆,黄沙白草,听汝更酸楚。


水仙子·乐闲

元代张可久

铁衣披雪紫金关,彩笔题花白玉栏,渔舟棹月黄芦岸。几般儿君试拣,立功名只不如闲。李翰林身何在,许将军血未干,播高风千古严滩。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

宋代陈克

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

玉钩双语燕,宝甃杨花转。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


朝中措·襄阳古道灞陵桥

宋代完颜璹

襄阳古道灞陵桥,诗兴与秋高。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雄豪。

霜清玉塞,云飞陇首,风落江皋。梦到凤凰台上,山围故国周遭。


渔父

宋代苏轼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