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名句 > 辛弃疾的名句 > 闻道是、君王著意,太平长策。

闻道是、君王著意,太平长策。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郎中赴召

湖海平生,算不负、苍髯如戟。闻道是、君王著意,太平长策。此老自当兵十万,长安正在天西北。便凤凰、飞诏下天来,催归急。

车马路,儿童泣。风雨暗,旌旗湿。看野梅官柳,东风消息。莫向蔗庵追语笑,只今松竹无颜色。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

“闻道是、君王著意,太平长策。”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四海为家,胸怀天下,才称得上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才不白白长了满腮的胡须。听说当今圣上很用心听取安邦治国的策略。您如范仲淹一样有安邦治国之才能,一定能为收复北方失地、统一神州做出贡献。会有奉诏的使者带着诏书调您入京为官。

当您离开信州时,百姓洒泪相送,连老天都悲伤得下起雨来,打湿了仪仗旗帜。野梅飘香,新柳发芽,时令已在冬末,春天即将来临。故居蔗庵人离去,笑语声停歇了,连松竹也失去了昔日美好的光彩。人间能缓解离愁的东西,只有杯中物啊。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有仄韵、平韵两体。此词仄韵,为正体,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

信守:信州太守。郑舜举:即郑汝谐,辛弃疾的朋友,字舜举,号东谷居士,浙江青田人。主抗金,稼轩称他“胸中兵百万”。曾为大理寺少卿,持公论释陈亮,历官吏部侍郎。《青田县志》:“郑汝谐字舜举,绍兴丁丑进士。”赴召:应朝廷征召。

湖海:指不恋故土,志在四方的人。《三国志·陈登传》载:许汜谓刘备:“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苍髯(rán)如戟:胡须坚硬如戟,形容男人相貌威武,有丈夫气概。《南史·褚彦回传》载:公主谓曰:“君须髯如戟,何无丈夫意。”

闻道:听说。

著意:专注,用心。

长策:好计谋,良策。

“此老”二句:《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注引《名臣传》:仲淹领延安,阅兵选将,日夕训练。.....夏人闻之,相戒曰:“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大范指范雍,小范指范仲淹。长安,代指北宋故都汴梁。

“便凤凰”二句:皇帝诏书出自中书省,中书省苑中,有凤凰池,故唐宋诗词中常以凤池代中书省,以凤凰诏指代皇帝诏书。凤凰,传说中的神鸟,百鸟之王。这里比喻奉诏的使者。

野梅官柳:语出杜甫《西郊》:“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

蔗庵:郑舜举在信州的宅名。

杯中物:指酒。陶潜《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闻道是、君王著意,太平长策。”鉴赏

赏析

这是一首送行词。此词上片赞赏郑汝谐胸怀天下,气概英武,才略不凡;下片赋写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抒发了收复失地的爱国激情。全词多用典籍和前人语汇成句,体现了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特色。古来临别送行的赠词,或情深意长,或缠绵悱恻,但这首词除历叙友人间的真挚情感外,还饱含着对友人的热切期待。

上片赞赏友人胸怀天下,气概英武,雄才大略。首句写郑舜举的远大抱负和豪情风貌,虽是通常赞语,也刻画出了友人情貌。接下来说,皇上有意于治国良策,此次郑舜举被召入京,必可有所作为。“此老”二句说友人有雄才大略,可当雄兵十万,被金兵占领的广大北方领土就等他去收复了。这既是夸赞,也是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期待。收拍点题,从凤凰飞诏,归结到友人被召晋京,贺其升迁,含有激励友人乘机奋进、实现卫国壮志之意。

下片赋写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开始四句描写郑舜举即将离任时的天气状况和百姓泣送的情形,既渲染临别气氛,又暗写郑舜举之勤政爱民。此极言其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看野梅”二句宕开一笔,以自然为象征,说这一去,春回大地,梅柳新发,预示着友人此去将春风得意,喜讯频传。“莫向”以下,折回自身,折回送别,悬想人去宅空情景,非惟笑语难追,松竹且为之失色,一片凄黯空寂。此为加一倍写法。最后两句劝友人一心向前,不要回味昔日蔗庵相聚时的欢愉,就接着杯中酒,一浇离别愁吧。结尾以自我问答放笔直抒,谓此后唯以杯酒排遣离愁。

此词通篇体现出友情的执着浓重。与辛弃疾词中许多赠别作品一样,这首词依然带有他一贯希望北图中原,重整河山的强烈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冬,当时辛弃疾罢官闲居上饶带湖,他的友人江西转运使郑汝谐(舜举)自信州受召入京。《宋会辑要稿职官》:“(淳熙)十四年三月十五日,吏刑部言令大理寺结绝公案批报,以革留滞之弊,以考功员外郎郑汝谐申请……从之。”据此可知郑汝谐被召至临安之后即改官吏部员外郎。此词为辛弃疾送郑汝谐入京时作。

辛弃疾简介

宋代·辛弃疾的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辛弃疾的诗(59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