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mín bù wèi sǐ民不畏死 | 畏:惧怕。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气慨。 | 《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lèi sǐ lèi huó累死累活 | 形容十分劳累。 | 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24回:“端英如丧考妣一般,累死累活的大哭。” |
sǐ xīn tā dì死心塌地 | 死心:不变心;塌地:指心里塌实。原指心里塌实;不再做别的打算。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或心甘情愿。 | 元 乔孟符《鸳鸯被》第四折:“这洛阳城刘员外,他是个有钱贼,只要你还了时,方才死心塌地。” |
yǔ bù jīng rén sǐ bù xiū语不惊人死不休 | 语:言语。形容作诗或写文章极力追求寻觅惊人的佳句。 |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rén shēng zì gǔ shuí wú sǐ人生自古谁无死 |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但应死得有价值。 | 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tóng shēng sǐ gòng huàn nàn同生死共患难 | 指为了一定的目标共度患难,出生入死。 | 方志敏《狱中纪实》:“将狱中情形描写出来,使全国红军和革命的工农群众,知道他们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们,正在国民党监狱内,挨日子。” |
zhòng shǎng zhī xià,bì yǒu sǐ fū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 指用重金悬赏,就会有勇于出来干事的人。 | 《后汉书 耿纯传》:“重赏甘饵,可以聚人者也。”李贤注引《黄石公记》:“芳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
zuì shēng mèng sǐ醉生梦死 | 像在醉梦中那样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形容生活目的不明确而颓废、沉沦。 | 宋 朱熹《小学》卷五引程灏曰:“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 |
shēng sǐ zuì mèng生死醉梦 | 醉:沉酣。形容非常专心。 | 明·郎瑛《七修类稿·事物·戴进传》:“生死醉梦于绘事,故学精而业著,业著而名远。” |
zhuāng sǐ mài huó装死卖活 | 耍死狗,耍赖。 | 高玉宝《高玉宝》第七章:“起来,别躺在炕上装死卖活的了!” |
yǐn hèn ér sǐ饮恨而死 | 饮:含忍。指含恨而死。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他平日也常以岳少保自期,可是岳少保饮恨而死,并未能挽既倒之狂澜!” |
tù sǐ fú jǔ兔死凫举 | 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 《吕氏春秋 论威》:“知其不可久处,则知所兔起凫举,死 之地矣。” |
shě shēng wàng sǐ舍生忘死 | 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舍:舍弃。 | 元 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说与俺能争好斗的番官,舍生忘死家将。” |
bù dào wū jiāng xīn bù sǐ不到乌江心不死 | 乌江:项羽兵败的地方。比喻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5卷:“我道:‘你不到乌江心不死,今已到了乌江,这心原也该死了。’” |
zuì hé wàn sǐ罪合万死 | 万死:死一万次。形容罪恶极大。 | 《魏书·房法寿传》:“臣既小人,备荷驱使,缘百口在南,致拒皇略,罪合万死。” |
jìn jié sǐ dí尽节死敌 | 尽:竭尽;节:节操。竭尽节义,捐躯杀敌。指为正义而牺牲。 | 春秋·齐·管仲《管子·形势》:“入则务本疾作,以实仓廪;出则尽节死敌,以安社稷。” |
bó rén yóu wǒ ér sǐ伯仁由我而死 | 伯仁:晋代周颙的字。指对别人的死亡负有某种责任。 | 《晋书·周颙传》:“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
sǐ qiú bǎi lài死求百赖 | 见“死乞白赖”。 |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你死求百赖的叫我出去,出去干什么呀?” |
xiōng féi dì jí兄死弟及 | 原指哥哥死了,弟弟即位做君主。后也指弟弟接替哥哥的职位和事业。 | 《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不与当,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之辞也。” |
rén wèi cái sǐ,niǎo wèi shí wáng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 旧时俗语。意思是为了追求金钱,连生命都可以不要。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3回:“俗话说得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当时袁伯珍听得这些说话,便要从此发一宗洋财。” |
fù dōng hǎi ér sǐ赴东海而死 | 赴:往,去。跳进东海淹死。形容决心很大。 |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彼则肆然而为帝,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
bù sǐ zhī yào不死之药 | 长生不死的药。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林上》:“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 |
hú sǐ tù qì狐死兔泣 | 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 《宋史 叛臣传下 李全传下》:“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得独存?愿将军垂盼。” |
qiú shēng bù dé,qiú sǐ bù néng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 想死死不了,想活活不了。形容处境十分艰难。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37回:“此时慕政弄得没法,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
zhì sǐ mí tā至死靡它 | 至: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 《诗经 墉风 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
zhì sǐ bù wù至死不悟 | 到死都不觉悟。形容顽固不化。悟:醒悟。 | 晋 葛洪《抱朴子》:“求乞福愿,冀其必得,至死不悟,不亦哀哉?” |
zhì sǐ bù qū至死不屈 | 至:到。到死也不屈服。形容英勇顽强,视死如归。 | 宋·周密《齐东野语·二张援襄》:“贵身被数十创,力不支,遂为生得,至死不屈。” |
bù zhī sǐ huó不知死活 | 形容不知利害,冒昧从事。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7回:“无才小辈,背反狂夫!上负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军到来,有何理说?” |
sǐ gào huó yāng死告活央 | 苦苦恳求。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1回:“当下二人死告活央,说的西门庆肯了。” |
qī sǐ bā huó七死八活 | 如同多次死去活来一般。形容受尽痛苦。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你哄着谁哩,你把这个饿鬼弄的七死八活,却要怎么?” |
tóng shēng sǐ gòng cún wáng同生死共存亡 | 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死与共。 | 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我党在根据地内细心地认真地彻底地争取群众、和群众同生死共存亡的任务,较之过去六年有更加迫切的意义。” |
sǐ ér bù xiǔ死而不朽 | 指身虽死而言论、事业等长存。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 |
sǐ bù huí tóu死不回头 | 指到死也不反悔,形容意志坚决。 | 曲波《林海雪原》:“谁知你是死不回头,狡猾诡诈来利用我们的宽大政策!” |
sǐ nǎo guā gǔ死脑瓜骨 | 不开通。 | 锦云等《草莓三爷》:“你呀,就是死脑瓜骨!” |
sǐ yào miàn zǐ huó shòu zuì死要面子活受罪 | 指因爱面子而遭受痛苦。 |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阿巧姐却是有点如俗语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硬记三家出张,颇以为苦。” |
shēng sǐ wú èr生死无贰 | 贰:背叛,有二心。至死没有二心。指十分坚定。 | 《论立宪与外交之关系》:“陷阵则生死无贰,其所以致胜于我者,殆不尽由船坚炮利之故。” |
shēng bié sǐ lí生别死离 | 指亲人之间难以相见的别离和死的永诀 | 明·邵璨《香囊记·寻兄》:“未亡人衔哀惨凄,念一家生别死离,衷情诉与谁!” |
bù gù sǐ huó不顾死活 | 顾:顾惜,眷顾。不顾自己的生命,比喻拚命。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3回:“这呆子不顾死活,闯上宫殿,一路钯,筑破门扇,打破桌椅,把些吃酒的家火之类,尽皆打碎。” |
jì zhī yǐ sǐ继之以死 | 不惜一死来把某事继续下去。形容决心很大。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
niǎo jìn gōng cáng,tù sǐ gǒu pēng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 烹:煮烧。飞鸟打尽,弓被搁置不用;兔被捕杀后,猎狗则被烹食。比喻事情办成,功臣被害。 | 鲁迅《立此存照》:“倘有不识时务者问:‘如果那时并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而且汉人也配享太庙……则将如何?’我觉得颇费唇舌。” |
sǐ lǐ táo shēng死里逃生 | 从极危险的境地中逃脱;幸免于死。 | 《京本通俗小说 冯玉梅团圆》:“今日死里逃生,夫妻再合,乃阴德积善之报也。” |
bù sǐ bù huó不死不活 | 形容事物没有生气。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48卷:“唯是被囚不死不活,这地位如何处,直是难。” |
shēng róng sǐ shuāi生荣死衰 | 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 《论语 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
shēng sǐ róng rǔ生死荣辱 | 生存与死亡,荣耀和耻辱。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0回:“妾身国破家亡,今日生死荣辱,悉听大王之命。” |
bào sǐ liú pí,rén sǐ liú míng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 指人生在世留下东西给后人。比喻留美名于身后。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王彦章传》:“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
yī rì shēn sǐ一日身死 | 一旦自己死亡。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絮驾,故人重之。” |
shēng sǐ bù yú生死不渝 | 渝:改变。无论活着还是死去都不会改变。形容对理想、信念、友谊、盟约等忠贞不移。 | 严复《论中国之阻力与离心力》:“然其先必有数十人或数百人,同一心志,生死不渝。” |
dà nàn bù sǐ大难不死 | 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形容幸运地脱险。 |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夫人云:皆是先生阴德太重,救我一家之命。因此遇大难不死,必有后程,准定发迹也。” |
jiàn sǐ bù jiù见死不救 | 见到别人面临死亡威胁而不去救援。 | 元 关汉卿《救风尘》:“你做的个见死不救,可不羞杀桃园中杀白马,宰乌牛。” |
sǐ qǐ bái lài死乞白赖 | 谓纠缠不休。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二回:“这可亏了他三个死乞白赖的拉住我,不叫我打他。” |
shēng sǐ cháng yè生死长夜 | 生死:生存和死亡。指漫长昏昧的生死轮回。 | 清·道霈《重刊<坛经>缘起》:“原夫大地众生,居生死长夜中。” |
dà nàn bù sǐ,bì yǒu hòu lù大难不死,必有后禄 | 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将来必定有幸福。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1卷:“所以说:‘贵人无死法。’又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禄。’” |
sǐ xīn yǎn ér死心眼儿 | 固执拘泥,想不开。比喻性情固执,或者遇事想不开的人。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0回:“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二爷也死心眼儿了!” |
zhuō shēng tì sǐ捉生替死 | ①陷害无罪之人为有罪者抵死。②杀一生物为病者消灾的巫术。 | 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三折:“官人每枉请著皇家禄,都只是捉生替死,屈陷无辜。” |
sǐ yě míng mù死也瞑目 | 瞑目:闭眼。死而闭眼。指死后没有什么牵挂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5回:“我只要到父亲眼前,死也瞑目。” |
pīn sǐ pīn huó拼死拼活 | ①不顾一切地斗争。②用尽全部精力。 |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九章:“但真遇到劲头儿上,狠抽他两鞭子,他肯拼死拼活地卖命。” |
huí shēng qǐ sǐ回生起死 | 起死回生。形容医道高明,能把垂死的人救活。也用以形容挽回了看来没有希望的事物。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回:“回生起死妙难言,拯惫扶危更多益。” |
zhī sǐ mí tā之死靡他 | 同“之死靡它”。 |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一言革面,愿比家奴,之死靡他。”明·李贽《昆仑奴》:“忠臣侠忠,则扶颠持危,九死不悔,志士侠义,则临危自奋,之死靡他。” |
shān kū shí sǐ山枯石死 | 极言年代久远。 | 明·刘基《沁园春》词:“任龙蛇歌怨,桑榆烟尽,山枯石死,毕竟何成。” |
shuì shēng mèng sǐ睡生梦死 | 整天像在睡梦里一样。形容糊涂地生活。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7回:“他逐日睡生梦死,奴那里耐烦和他干这营生。” |
zhāo wén xī sǐ朝闻夕死 |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 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
suī sǐ yóu róng虽死犹荣 | 人虽然死了,但死得光荣。 | |
zuì sǐ mèng shēng醉死梦生 | 见“醉生梦死”。 | 郭沫若《前茅·哀时古调》:“陈涉、吴广起田间,农民之中今在否?一笔,全勾,醉死梦生俦!” |
chū rù shēng sǐ出入生死 | 出生入死。 | 唐·韩偓《海山记》:“吾常亲锋刃,冒矢石,出入生死,与子同之。” |
shēng sǐ yǒng bié生死永别 | 指活人与死人永远分离。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7回:“呜呼公瑾,生死永别。” |
sè rú sǐ huī色如死灰 | 比喻脸色惨白难看。 | 唐 皇甫枚《三水小牍 王知古》:“保母忽惊叫仆地,色如死灰,既起,不顾而走入宅。” |
qǐ sǐ huí hái起死回骸 | 使死人或死东西复活。形容医术高明。比喻挽救了看来没有希望的事情。 | 宋·范成大《问天医赋》:“窃闻大神,天医之王。范围堪舆,运平阴阳;起死回骸,斡旋天藏。” |
sǐ yù sù xiǔ死欲速朽 | 指人死了以后尸体腐朽得越快越好。人死入土为安。 | |
shēng sǐ kǔ hǎi生死苦海 | 佛教语。指众生轮回六道,生生死死,茫无涯际,有如大海。 | 唐·慧能《坛经·行由品》:“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
jiǎo tù sǐ,liáng quǎn pēng狡兔死,良犬烹 | 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同“狡兔死,良狗烹”。 | 《东周列国志》第八三回:“吾闻‘狡兔死而良犬烹’。敌国如灭,谋臣必亡。” |
lín sǐ bù qiè临死不怯 | 怯:胆小,害怕。面临危险而毫不胆怯。 | 宋·洪迈《夷坚乙志》:“为言此人临死不怯,似亦可用。” |
sǐ bù zú xī死不足惜 | 足:值得;惜:吝惜或可惜。形容不怕死或死得没有价值。 | 《宋史·苏洵传》:“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
shì sǐ rú shēng视死如生 | 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同“视死若生”。 | 汉·晁错《守边劝农疏》:“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 |
zéi xīn bù sǐ贼心不死 | 不放弃坏念头,而继续做下去。 | 姜树茂《渔岛怒潮》第17章:“这伙强盗贼心不死,说不定下一步对咱会更毒。” |
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老死不相往来 | 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 先秦 李耳《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shēng sǐ gǔ ròu生死骨肉 | 使死人复生,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深厚。 | 唐·颜真卿《谢户部侍郎表》:“生死骨肉,受赐已深。” |
qiú sǐ bù dé求死不得 | 得:能够。想死也不能。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20卷:“璞流汗惊惧,因成疮疾,遍身有疮,皆有口及舌,日夜楚痛,求死不得。” |
rèn sǐ lǐ ér认死理儿 | 坚持某种道理或理由。 | 王朔《一点正经没有》:“不准备变,岿然不动认死理儿不管山下旌旗是否在望。” |
qī sǐ qī shēng七死七生 | 亦作“七生七死”。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 | |
jiù sǐ fú shāng救死扶伤 | 扶:扶助。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形容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 |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半当,虏救死扶伤不给。” |
hán qū ér sǐ含屈而死 | 含着委屈而死去。 | |
shì sǐ bù qū誓死不屈 | 立誓宁死也不屈服。 | 宋·朱熹《跋王枢密答司马忠洁公帖》:“司马忠洁公仗节虏廷,誓死不屈。” |
sǐ huī fù rán死灰复燃 | 熄灭的火灰又燃烧起来。比喻已停止或消失的东西又重新活动起来。复:又。 | 宋 陈亮《谢曾察院启》:“劫火不烬,玉固如斯;死灰复燃,物有待尔。” |
wàn sǐ yóu qīng万死犹轻 | 处死万次,还嫌惩罚太轻。极言罪大。 | 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臣以狂妄戆愚,不识礼度,上表陈佛骨事,言涉不敬,正名定罪,万死犹轻。” |
xiào sǐ shū zhōng效死输忠 | 指竭尽忠诚。 | 《旧五代史 晋书 皇甫遇王清等传伦》:“若乃世道方泰,则席宠恃禄者实繁;世运既屯,则效死输忠无几。” |
sǐ jì yìng bèi死记硬背 | 指不用理解力去使用记忆力而一味死板地背诵书本。 | 叶圣陶《我呼吁》:“你们要招收的决不是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缺乏独立思考和丰富的想象’的学生。” |
sǐ shāng zhěn jiè死伤枕藉 | 枕藉:纵横相枕而卧。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 | 清·吴趼人《痛史》第18回:“李恒的船,本来乘着北风,满拽帆篷而来,到此收篷不及,被守义一阵弩箭,射得众鞑子死伤枕藉。” |
shēng guān sǐ jié生关死劫 | 泛指生和死。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
zhì sǐ bù yú至死不渝 | 至:到;渝:改变。到死都不改变。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
qiān fū suǒ zhǐ,wú jí jiāng sǐ千夫所指,无疾将死 | 指:指责。被众人所指责将没什么好下场。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云翠仙》:“迨于身无襦,妇无袴,千夫所指,无疾将死,穷败之念无时不萦于心。” |
sǐ huī fù liáo死灰复燎 | 死灰:烧余的灰烬;复:又;燎:燃烧。冷灰重新烧了起来。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 | 清·豚庐《童子军·逼狱》:“这个使不得,若非斩草除根,全消祸种,定要死灰复燎,自惹飞灾。” |
sǐ shēng yǒu mìng,fù guì zài tiān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指万事皆由天命注定。 | 《论语 颜渊》:“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sǐ huī gǎo mù死灰槁木 | 比喻枯寂而没有生机。 |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晋·郭象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无情耳。” |
yī gùn zi dǎ sǐ一棍子打死 | 比喻认为没有丝毫可取之处而全盘否定。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许人家发表错误的意见,发表了就‘一棍子打死’,这不是解决矛盾的办法。” |
shǐ sǐ wú èr矢死无贰 | 矢:通“誓”;贰:二心。誓死不怀二心。 | 《明史·忠义传·琴彭》:“茶笼守彭被困孤城,矢死无贰。” |
zuò sǐ mǎ yī作死马医 | 医:医治。比喻在无可奈何时作最后努力。 | 晋·干宝《搜神记》第三卷:“入门见死马,跳梁走往死马头,嘘吸其鼻,顷之,马即能起,奋迅嘶鸣,饮食如常。” |
tāi sǐ fù zhōng胎死腹中 | 比喻一件事情还在筹备阶段就夭折。 |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19章:“这支即将新生的部队又将面临灭顶之灾而胎死腹中了。” |
yú sǐ fú shāng舆死扶伤 | 谓抬运死者,扶持伤者。形容死伤之众。 | 《管子·轻重甲》:“若此,则士争前战为颜,行不偷而为用,舆死扶伤,死者过半,此何故也?士非好战而轻死,轻重之分使然也。” |
shùn wǒ zhě shēng,nì wǒ zhě sǐ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 顺从我的心意才能生存,违抗我的心意就要灭亡。 | 语出《庄子 盗跖》:“顺吾意则生,逆吾意则死。” |
diào sǐ wèn jí吊死问疾 | 吊祭死者,慰问病人。形容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 汉 晁错《论贵粟疏》:“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