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yī qiū zhī hè一邱之貉 | 见“一丘之貉”。 | |
yī chuí zǐ mǎi mài一锤子买卖 | 只做一次生意。多指价钱贵,货色次,服务态度不好,顾客不愿再来打交道。 | 老舍《女店员》第二幕:“咱们哪,砂锅砸蒜,一锤子的买卖,我永远不再到这儿来!” |
yī wō fēng一窝风 | 一个蜂巢里的蜂倾巢出动。形容人多声杂,乱哄哄地一拥而上。 | 曾朴《孽海花》第33回:“长枪短铳,和着铁镖弩箭,一窝风的向日兵聚集处杀去。” |
qiān yì zhī qiú,fēi yī hú zhī bái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 | 镒:古代重量单位,1镒=20两;裘:皮衣。价值千金的皮衣不是一只狐狸腋下白毛制成。比喻治理国家需要众多贤才的力量。 | 战国·宋·墨翟《墨子·亲士》:“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
yī xīn tóng tǐ一心同体 | 犹言同心同德。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二回:“话说唐僧复得了孙行者,师徒们一心同体,共诣西方。” |
zì chū yī jiā自出一家 | 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术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 | 《魏书 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
qiān rén yī miàn千人一面 | 众多人一个脸谱。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7回:“列公要知这‘一宿无话’四个字怎的个讲法?这四个字,久已作了小说部中千人一面的流口常谈。” |
yī bàn xīn xiāng一瓣心香 | 心香:旧时称中心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用在祝愿)。 | 宋 王十朋《行可生日》诗:“祝公寿共诗书久,一瓣心香已敬焚。” |
yī tiáo lóng一条龙 | 比喻事物首尾相连,排成一条连续不断的线。也比喻生产程序或工作环节上的相关联的连续。 | 张平《抉择》:“据说现在时兴的已经是一条龙服务:跳舞、吃饭、桑拿、唱歌、打牌,从下午开始,可以一直玩到凌晨。” |
qún jū hé yī群居和一 | 和一:和谐一致。在一起相处得非常和谐一致。 | 战国·赵·荀况《荀子·策辱》:“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
yī xīn wú èr一心无二 | 指一心一意地做某种事情,没有杂念。 | 《旧唐书 张巡传》:“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 |
méi máo hú zi yī bǎ zhuā眉毛胡子一把抓 | 俗语。比喻做事不分轻重缓急。 |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七章:“你们真个胡子眉毛一把抓,人人眼里插棒槌。” |
yī mén tóng qì一门同气 | 谓同门兄弟。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三回:“他是我一门同气,我怎么不与他出力辨明冤枉。” |
qiān zǎi yī yù千载一遇 | 一千年才可遇到一次。形容机会难得。 | 《东观汉记 耿况传》:“耿况彭宠,俱遭际会,顺时乘风,列为藩辅,忠孝之策,千载一遇也。” |
yī jǔ chéng míng一举成名 | 原指一旦科举及举;就会名闻天下。现在指因某一件事一下子就出了名。 | 唐 韩愈《国子监司业窦公墓志铭》:“公一举成名而东。” |
tiān xià yī jiā天下一家 | 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也指全国统一。 | 《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 |
yī lù fēng qīng一路风清 | 形容安定升平的景象。 | 明·沈德符《野获编·吏部·用违其才》:“沈里孝清直名臣,使其建牙内地,将见一路风清,乃使作陕西巡抚,助讨宁夏。” |
yī biān yī tiáo hén一鞭一条痕 | 比喻做事着着落实或说话切中要害。同“一棒一条痕”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
sān gè chòu pí jiàng,hé chéng yī gè zhū gě liàng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 诸葛亮:三国时蜀国刘备的军师。比喻人多智广。 | 毛泽东《组织起来》:“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
yī shì bù zhī一事不知 | 见“一物不知”。 | 《南史·隐逸传·陶弘景》:“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
yī dòng bù rú yī jìng一动不如一静 | 没有把握或无益的事,还是不做为好。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宋 张端义《贵耳集》上卷:“孝宗幸天竺及灵隐,有辉僧相随。见飞来峰,问辉曰:‘既是飞来,如何不飞去?’对曰:‘一动不如一静。’” |
yī chàng yī hè一唱一和 | 和:应和;附和。跟着别人唱和;比喻双方互相配合;彼此呼应。 | 宋 陈叔方《颖川语小》下卷:“句法有正有奇,有呼有应。呼应者一唱一和,律吕相宜以成文也。” |
quàn bǎi fěng yī劝百讽一 | 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
yī xīn yī lù一心一路 | 犹一心一意。 | 明·冯梦龙《挂枝儿·多心》:“初相交,指望你一心一路;到如今,眼面上做工夫。” |
yī luàn tú dì一乱涂地 | 形容乱到不可收拾。 | 宋·苏洵《管仲论》:“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
yī míng bù shì一暝不视 | 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死亡。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有断脰绝腹,一暝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 |
dà hè yī shēng大喝一声 | 喝:大声喊叫。大叫让对方震惊或猛醒。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那旗人大喝一声道:‘滚你的吧!这里又没有谁给我借钱,要你来装这些穷话做甚么!’” |
shì tóng yī lǜ视同一律 | 同等看待。 | 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97回:“又因前数次那些官兵到此,皆大败而回,因此将这官兵视同一律。” |
bā zì méi yī piě八字没一撇 | 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 | 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 人事》:“《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不自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似又因于此语。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 |
bā zì méi jiàn yī piě八字没见一撇 | 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 | 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 人事》第三卷:“《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自不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 |
yǒu yī lì jì yǒu yī bì有一利即有一弊 | 弊:弊病,害处。在这一方面有好处,在另一方面就会有坏处。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46回:“天下事有一利即有一弊,那里有没有弊病的道理。” |
yǒu yī lì bì yǒu yī bì有一利必有一弊 | 在这一方面有好处,在另一方面就会有坏处。 | 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二三件事》:“但是,真如先哲之谓‘有一利必有一弊’罢,同时也开始了火灾。” |
yī běn wàn lì一本万利 | 用很少的资本去取得很大的利润。形容本钱少;利润大。 | 清 姬文《市声》:“这回破釜沉舟,远行一趟,却指望收它个一本万利哩。” |
dà bǐ yī huī大笔一挥 | 挥:挥写。形容善于写作者运笔神速或任意签字、涂改。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43回:“老贼看了,连说:‘妥当结实,就劳贤契大笔一挥。” |
zhú lán dǎ shuǐ yī chǎng kōng竹篮打水一场空 | 比喻费了力没有效果。 | 清·惜阴堂主人《二度梅》第15回:“这个孩子今日被小姐看出他的面目来了,只怕老爷要将小姐许配与他,你我不是竹蓝打水一场空吗?” |
yī zì qiān qiū一字千秋 | 谓文字警辟,足垂久远。 |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夫诗以一字千秋者也,史以千秋一字者也。” |
fěng yī quàn bǎi讽一劝百 | 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
yī chén bù zī一尘不缁 | 犹一尘不染。 | 明·宋濂《贞白堂记》:“堂下种梅花数树,当霜雪严沍之际,众芳摇落,而是花独翘然,散而为春妍冰玉,其葩一尘不缁。” |
qí xīn yī zhì齐心一致 | 众人心齐,一致向一个目标。 | 毛泽东《论持久战》:“此时我们的任务,在于动员全国民众,齐心一致,绝不动摇地坚持战争,把统一战线扩大和巩固起来。” |
hōng dòng yī shí轰动一时 | 轰动:同时惊动很多人。指在一个时期内惊动很多人。多用来形容影响大。也作“哄动一时”。 | 鲁迅《马上日记》:“治好了走出,没有知道,死掉了抬出,就轰动一时了。” |
cēn cī bù yī参差不一 | 形容不整齐或不一致。同“参差不齐”。 | 《南齐书 礼志上》:“至于嗣位之君,参差不一,宜有定制。”《隋书 后妃传》:“周公定礼,内职始备列焉。秦、汉以下,代有沿革,品秩差次,前史载之详矣。齐、梁以降,历魏暨周,废置益损,参差不一。” |
ǒu yī wéi zhī偶一为之 | 偶:偶尔;偶然;为:做;干;之:代词;代某件事。偶尔做一回。 | 宋 欧阳修《纵囚论》:“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
dú jù yī gé独具一格 | 单独有一种特别的风格、格调。 | |
xiāo zhāng yī shí嚣张一时 | 指恶势力在短时间内喧闹一起。 | |
yī rì wàn jǐ一日万几 | 亦作“一日万机”。形容帝王每天处理政事极为繁忙。语本《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孔传:“几,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 | 《尚书·皋陶漠》:“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孔传:“几,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 |
zhòng kǒu rú yī众口如一 | 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同“众口一辞”。 | 明 沈德符《野获编 吏部一 都给事升转》:“而谓科臣但当内擢,其最不肖者间出一二人于外,则众口如一。” |
chuī zhòu yī chí chūn shuǐ吹皱一池春水 | 原形容风儿吹指水面,波浪涟漪。后作为与你有何相干或多管闲事的歇后语。 | 宋 马令《南唐书 冯延巳传》:“延巳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元宗尝戏延巳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
bù zhí yī shěn不值一哂 | 哂:微笑。不值得一笑。指毫无意义或表示轻视。 | 鲁迅《二心集 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凡大队的革命军,必须一切战士的意识,都十分正确,分明,这才是真的革命军,否则不值一哂。” |
míng zào yī shí名噪一时 | 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 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三集 科场》:“朱半仙,时文中之能手也,名噪一时。” |
xiāng yǔ wéi yī相与为一 | 相与:相互。相互结合成为一体。 | 汉 贾谊《过秦论》:“诸侯恐惧,同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卷第十:“谓之性情,性情相与为一瞑,情亦性也,谓性已善,奈其情何?” |
yī kuài shí tou luò le dì一块石头落了地 | 比喻放下了心。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九回:“次后忽然宝玉去了,他两个又是那个光景儿,母子二人心中更明白了,越发一块石头落了地,而且是意外之想,彼此放心,再无别意了。” |
yī bēi gēng一杯羹 | 一杯肉汁。多指可分享的部分利益。 |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即幸分我一杯羹。” |
yī jiā yī huǒ一家一火 | 谓所有家当什物。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五卷:“王媪嫁了马周,把自己一家一火,都搬到马家来了。” |
yī bù yī qū一步一趋 | ①形容紧跟着行走。语本《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②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随别人。常含贬意。 | 语本《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下:“斜睨之,美而艳,一步一趋,相离仅尺咫耳。” |
yī niàn tōng tiān一念通天 | 十分专注的一个心念可以和上天沟通。指心念专一 | 汉·魏伯阳《参同契》:“精勤不退,一念通天。” |
zì chéng yī jiā自成一家 | 在某种学术、艺术或技术上有独创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形成自己的体系和风格。也作“自出一家”。 | 唐 刘知几《史通 载言》:“又诗人之什,自成一家,故风雅比兴,非三传所取。” |
chěng yī jiān yán成一家言 | 指学问自成体系可派别。 | 《新唐书·韩愈传》:“每言文章自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后,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树立,成一家言。” |
jiào ruò huà yī较若画一 | 谓明确一致。 | 汉·荀悦《汉纪·惠帝纪》:“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
jiào rú huà yī较如画一 | 较:通“皎”,明显;画一:同“划一”,一致,一律。指规章明显一致。 | 《梁书·武帝纪》:“怀柔万姓,经营四方。举直措枉,较如画一。” |
yī shì tóng rén一视同仁 | 视:看待;仁:仁爱。用博大的仁爱之心去看待所有的人以及禽兽。比喻平等待人;不分厚薄亲疏。 | 唐 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
sù bì yī qīng宿弊一清 | 多年的弊病一下就肃清了。 | 《清史稿·林则徐传》:“吴中洊饥,奏免逋赋,前在籓司任,议定赈务章程,行之有效,至是仍其法,宿弊一清。” |
táng táng yī biǎo堂堂一表 | 形容身材魁伟,相貌出众。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七回:“爹娘生下洒家,堂堂一表,凛凛一躯,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终不成只这般休了!” |
yǐ yī jǐng bǎi以一警百 | 警:警戒;警告。惩罚一人以警戒众人。 | 东汉 班固《汉书 尹翁归传》:“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 |
zuò yī rì hé shàng zhuàng yī rì zhōng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 | 比喻遇事敷衍,得过且过地混日子。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6回:“行者方丢了钟杵,笑道:‘你那里晓得!我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的。” |
yī mài xiāng tōng一脉相通 | 谓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犹如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通。 | 鲁迅《花边文学·谁在没落》:“倘说:中国画和印象主义有一脉相通,那倒还说得下去的。” |
yī yuán yī huì一缘一会 | 谓有缘相合。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吴山道:‘拜问娘子青春?’小妇人道:‘与官人一缘一会,奴家也是二十四岁。’” |
huāng zuò yī tuán慌作一团 | 形容极为慌张。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五回:“萧长贵正在自己兵船上睡觉,忽听得外面一派人声,接着又有洋枪、洋炮声音,拿他从睡梦中惊醒,直把他吓得索索的抖,在被窝里慌作一团。” |
èr tóng yī mǎ二童一马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 |
yī chéng yī lǚ一成一旅 | 成:古时以方圆十里为一成;旅:古时以兵士五百人为一旅。形容地窄人少,力量单薄。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 |
yī jiè bù gǒu一介不苟 | 见“一介不取”。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我平生于银钱一道,一介不苟。” |
yī háo bù rǎn一毫不染 | 犹一尘不染。 | 明·吴承恩《赠郡伯古愚邵公报政序》:“即其可名状者言之,则本之一毫不染之真,而加之百折不移之守。” |
yī huái ér lùn一褱而论 | 见“一概而论”。 | |
yī shēn zuò shì yī shēn dāng一身作事一身当 | 一个人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要敢于承担责任。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2回:“我恨他为什么这样胆小,一身作事一身当,为什么要逃。就是他一辈子不来了,我也一辈子不嫁人的。” |
huái nán yī mèng槐南一梦 | 比喻人生如梦,富贵得失无常。 | 明 王錂《春芜记》:“正是只将桑海千秋事,付与槐南一梦中。” |
yī lù huò sè一路货色 | 一路:同一类。货色:货物。比喻同一类丑货。 | 郭澄清《大刀记》第七章:“叫我看,一进了他们这个大染缸,就全变成一路货色了。” |
tiān xià lǎo yā yī bān hēi天下老鸦一般黑 | 比喻坏人坏事各地都差不多,到处都是一样黑暗。 | 鲁迅《致孙伏园》:“前几天也颇有流言,正如去年夏天我在北京一样。哈哈,真是天下老鸦一般黑。” |
yī zhú gān dǎ dào dǐ一竹竿打到底 | 指一次就做成功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我爷娘当初把我嫁给王押司,只指望一竹竿打到底,不想半路相抛。” |
miàn mù yī xīn面目一新 | 一下子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 |
yī zǐ chū jiā,qī zǔ shēng tiān一子出家,七祖昇天 | 借喻一人得势,全家沾光。同“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 |
yī tǐ tóng xīn一体同心 | 一体:一个整体;同心:齐心。比喻关系密切,共同一心。 | 《仪礼·丧服》:“父子一体也,夫妻一体也,昆弟一体也。”《周易·系辞上》:“二人凡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
yī bān yī bèi一班一辈 | 谓同等,不相上下。 |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一回:“当日你这厮诽谤朝廷,潜地奔逃,我这一班一辈的人,为你不知受过多少限责,你却躲在卖酒的李秀家里快活。” |
yī xīn yī fù一心一腹 | 一条心。 | 赵树理《三里湾》十六:“你们那家里不论什么时候都是一心一腹的——也不论公公、婆婆、弟兄们、小姑子,忙起来大家忙,吃起来大家吃,穿起来大家穿,谁也不偏这个不为那个。” |
tiān bù yìn yí yī lǎo天不憗遗一老 | 憗:愿;遗:留。天公不愿意留下这一个老人。 |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不憗遗一老,俾守我王。” |
jiàn tóu yī xuè剑头一吷 | 剑头:指剑环头小孔;吷:象声词,形容声音微小。比喻言论无足轻重。 | 庄周《庄子 则阳》:“夫吹管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
jiàn shǒu yī guī剑首一吷 | 见“剑头一吷”。 | 清·徐芳《<书影>序》:“栎园天才绝世,其诗文皆卓然大家;即以杂著,此其剑首一吷也,而富如此。” |
yī pín yī xiào一颦一笑 | 颦:皱眉。指忧和喜的表情。 | 《韩非子 内储说左上》:“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 |
bù kě wú yī,bù kě yǒu èr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 形容独一无二或唯一的。 | 《南齐书·张融传》:“太祖索奇爱融,为太尉时,时与融款接。见融常笑曰:‘此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
yī nián yī dù一年一度 | 谓每年一次。 | 宋·王安石《送吴显道》诗之五:“惟有春风应最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
yī pín rú xǐ一贫如洗 | 穷得像用水洗过似的;什么都没有。形容十分贫穷。 | 元 关汉卿《窦娥冤》楔子:“小生一贫如洗,流落在这楚州居住。” |
yī wò bù qǐ一卧不起 | 谓一病不愈。 | 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自从倩女孩儿在折柳亭与王秀才送路,辞别回家,得其疾病,一卧不起。” |
qì xiàng yī xīn气象一新 | 形容出现崭新的面貌,显得很光彩。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4卷:“忽然看见三官气象一新,唬了一跳,飞风报与老鸨。” |
yī lù shùn fēng一路顺风 | 旅途平安(多用于祝人)。 | 清 俞万春《荡寇志》第122回:“更喜云陈两处亦无动静,一路顺风无些毫打叉之事。” |
yī nián bèi shé yǎo,sān nián pà jǐng shéng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绳 |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有胆气了。” |
yī lù fú xīng一路福星 | 路:本为宋代的行政区域名,后指道路;福星:岁星。原指一个行政区域为民谋福的好长官。后用作祝人旅途平安的客套话。 | 清 范寅《越谚》上卷:“一路福星,又一路顺风,送远行语。” |
shèng rén yī chóu胜人一筹 | 占有优势,比较起来,胜过别人一点。 | |
gāo rén yī chóu高人一筹 | 高人:比一般人高;筹:筹码。比一般人高出一个筹码。指胜过别人。 | 明·归有光《震川集·别集·七·与沈敬甫七首》:“圹志、子建云亦似。但千古哭声未尝不同,何论前世有屈原,贾生耶?以发吾之愤愤而已!钦甫云:更似高人一筹也。” |
yī xīn guà liǎng tóu一心挂两头 | 一颗心对两方面都惦念。 | 元·高明《琵琶记·再报佳期》:“媒婆,我去也不妨,只是一心挂两头,如何是好。” |
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 《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
biǎo lǐ rú yī表里如一 | 表:外表;里:内心。外表和内心一个样。外表与内部一致。形容人的言论、行动和思想完全一致。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行之以忠者,是事实要着实。”宋 朱熹集注:“以忠,则表里如一。” |
yī bǎn yī yǎn一板一眼 | 板;眼: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比喻做事有条理;合规矩;不马虎。也比喻做事死板;不知灵活变动。 |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九章:“望着季交恕,一板一眼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