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元气老不死,上与左界分山河。
有如巨鳌昂头西入海,突兀已过余坡陀。
我从汾晋来,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
济源盘谷非不佳,烟景独觉苏门多。
涌金亭下百泉水,海眼万古留山阿。
觱拂泺水源,渊沦晋溪波。
云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鼋。
水妃簸弄明月玑,地藏发泄天不诃。
平湖油油碧于酒,云锦十里翻风荷。
我来适与风雨会,世界三日漫兜罗。
山行不得山,北望空长哦!
今朝一洗众峰出,千鬟万臀高峨峨。
空青断石壁,微茫散烟萝。
山阳十月未摇落,翠蕤云旓相荡摩。
云烟故为出浓淡,鱼鸟似欲留婆娑。
石间仙人迹,石烂迹不磨。
仙人去不返,六龙忽蹉跎。
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杀孙公和。
长安城头乌尾讹,并州少年夜枕戈。
举杯为问谢安石,苍生今亦如卿何?
元子乐矣君其歌!
译文
大行山伟大精神永远不会老死,顶峰与天界划分出疆域和山河,
就好像巨龟一样昂头跨入大海,又高高地翻越多少座高冈斜坡。
我从那古晋国的汾水之畔走来,巍巍太行的前后左右全都经过。
济源县的盘谷风景并不是不好,要论云烟景致还是苏门山最多。
看这涌金亭下面的百泉水,像一只海眼千万年留在山窝。
它喷涌而出像是泺水的源头,它浪花飞转像是晋水的余波。
它声如云雷像是包藏着鬼怪,它穴窟深邃像是隐藏着龙蛇。
仿佛仙女在簸弄明月般的水珠,喷发地底的蕴藏上天也不呵责。
碧油油的湖面比酒还要纯净,十余里云霞锦缎翻动着风荷。
我来恰好是风雨阴沉的天气,云雾飘飞在天地间布满兜罗。
在山间行走却不见山的踪影,眺望着北方我只能长叹空哦。
今日忽然阴云尽扫群山毕现,秀丽景色像美女的头饰闪烁。
山间的石壁割断了万里晴空,蒙蒙烟气遮掩着崖间的藤萝。
十月的太阳此时还没有降落,翠叶和云旗在风中飘荡擦摩。
山里的景色总是有浓又有淡,游鱼飞鸟正表演着舞姿婆娑。
那山石上保留着仙人的遗迹,纵使山石朽烂仙迹也不灭磨。
仙人此去永也不会返回来了,天子的车驾却在倾刻间颠簸。
江山破碎而我们不喝个大醉,孙登就会拍手讥讽嘲笑你我。
长安城上的鸟尾早已经错乱,并州少年随时随刻守着战戈。
举起酒杯我问一声谢公安石,面对今日百姓你有什么对策?
我元好问喝酒喝得多么高兴,诸位朋友,你们要尽情地唱歌。
注释
涌金亭:河南辉县西北七里有苏门山,也叫百门山。百门山下有流泉,叫百门泉,简称百泉。涌金亭在百泉亭东,“泉从地涌出,日照如金,故名”(《河南通志》)。
太行(háng):山名,在山西、河北与河南之间,主峰在山西晋城南,古有“天下之脊”之称。苏门山位于太行山脉南段。元气:生成天地万物的混元之气。老不死:长存不灭。
左界:天界。《白虎通》:“天左旋,地右旋。”
鳌(áo):传说中的海中大龟。
突兀(wù):高耸的样子。余:剩下:陂(pō)陀(tuó):倾斜不平的样子。苏门山为太行山余脉,南临平原,山势渐趋平缓。
汾晋:金设汾州、晋州,都在山西境内,即当时的河东路,诗人家乡忻州在此。指汾水流经的山西中部地区。
“山之”句:是说自己跨越太行山而至苏门山。
济源:县名,在河南西北部,黄河北岸。盘谷:位于济源县北二十里,即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之盘谷。
烟景:树木茂密,云烟缭绕的景色。
海眼:泉眼。《辉县志》:“百门泉……中有三大泉,或传为海眼,以竿试之,不知所底。”山阿(ē):山的转弯处。
觱(bì)拂:泉水涌出的样子。泺(luò)水:古水名,源出山东济南。
奫(yūn)沦:波浪回旋的样子。晋溪:即晋水,在今山西太原西南,源出滴沥泉,泉由悬瓮山出,犹百泉出自苏门山。
云雷:指山中云雾缭绕之处。涵:包容。
窟宅:洞穴。蛟鼍(tuó):蛟龙和鳄鱼。
水妃:即水仙,司水女神。簸弄:摆弄,玩弄。明月玑:即夜光珠,此比喻水色。《神异经》:明月珠,径三寸,光照千里。玑,不圆的珍珠。
地藏(zàng):地下的宝藏。发泄:外露。诃(hē):怒责。
平湖:涌金亭前的水池,由泉水汇成,后修成长三百尺、宽百余尺的湖。
云锦:彩霞,这里比喻荷花。
适与风雨会:正赶上刮风下雨。
世界:此指宇宙。兜罗:也成兜罗锦,即木棉,《楞严经》注:兜罗树上出绵。此处喻指云雾。
“山行”句:由于连日雨雾笼罩,所以在山中行走却看不见山的真貌。
长哦(ó):长叹。
千鬟(huán)万髻(jì):形容山上景色美妙,如同妇女头上的装饰一样好看。鬟、髻,古代女子的发式,因高耸于头顶,故常以之比山头。峩(é)峩:同“峨峨”,高耸的样子。
“空青”句:指青空如被峭壁截断。空青,青色的天空。
微茫:迷茫不清。烟萝:草木茂密,烟聚萝缠的状态。萝,即松萝,地衣类植物,常寄生于松树上,蔓延下垂。
山阳:山的南面。摇落:指草木凋零。
翠蕤(ruí):下垂的绿色草木。云旓(shāo):漂浮的流云。旓,旌旗下边垂悬的饰物。荡摩:摇荡碰擦。
婆(pó)娑(suō):盘旋,起舞。
六龙:《淮南子》:“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这里即指日光。蹉跎:虚度光阴度过,这里即指西沉。
拊(fǔ)掌:鼓掌,拍手。孙公和:孙登,字公和,三国时魏人,曾隐居苏门山,人称“苏门先生”。是个半人半神的形象。
乌尾讹(é):乌鸦噪起,意谓时局动荡。讹,通“吪”,摇动,比喻天下动荡。
并州:汉唐时州名,州治在今山西太原。夜枕戈:枕着武器睡觉,表示时刻准备作战。
谢安石:谢安,字安石,东晋孝武帝时宰相。早年隐居东山,屡违朝廷旨意,不肯出仕。
如……何:意为“对……怎么办”,“把……怎么办”。卿:对人表示亲热的称呼。
元子:指唐代诗人元结,少居商余山,曾著《元子》十篇,故以元子自称。此处诗人自称。
赏析
从诗的开头到“烟景独觉苏门多”共八句,诗人以此来的行踪为线索,叙述路途所历,点出苏门山的地理位置,百门泉的景致之胜。诗一开始写太行山之高,突兀而来。又把它比为一只巨鳌,描述了太行山由东而西的突兀峰岭和由此而南的渐缓山势。诗人该处是直接借巨鳌以状山势的突兀高耸,给人一种涌动的感觉。但从山岭而下,山势越来越缓,比及苏门山,已是山之余脉,北负太行,南临平原了。诗人巧妙地点出了苏门山的地理位置,言下之意,与太行正脉相比,苏门山自然小多了。但山虽小而风景美。表面看去,诗人在平平地叙事,但中间插入“济源盘谷非不佳”一句,便从对比中突出了苏门山的美。
诗题虽然是“涌金亭”,但诗的重点是涌金亭下的百门泉和涌金亭周围的苏门山。该处,涌金亭只是一个视点。接下来,从“涌金亭下百泉水”到“云锦十里翻风荷”十句,从不同的侧面写百泉水。首先说明百门泉在涌金亭下,点题。下一句“海眼万古留山阿”,指出百门泉出于苏门山麓,顺手用了“万古”一个字眼,说明其久远,也就显出一种苍劲之气。“臂沸泺水源,裔沦晋溪波”两句写泉水从地下涌出之象,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源出今山东济南市西南的泺水,取其“水涌若轮”(《水经注》)的比喻;一个是源出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的晋水,取其“奫沦”。以此写出了百泉涌动之速,回旋之疾。这是眼看到的,是视觉形象。“云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鼍”两句是写水波之声,也用了两个比喻,不同的是,前者用具体的实物,后者用莫须有的灵怪,是诗人的想像。无数的泉眼涌出的泉水,先分流、后汇合,石激浪涌,又在山谷之中,回声互撞,其声响恰似“飞湍瀑流争喧您,琳崖转石万壑雷”。诗人置身于云雷似的水声之中,感到奇妙无比,以为是水中的鬼怪,深渊中的蛟龙,发出的阵阵吟啸。这是耳听到的,是听觉形象。“水妃簸弄明月玑,地藏发泄天不诃”两句,写水花和水珠,也用比喻。诗人观赏着泉水奔流激起的奇妙的水花和飞溅起的透明的水珠,又联想到水中的女神把地下宝库中的明月珠簸弄出来了。如此想像是很奇特的,当然也只能用如此奇特的想像去描绘如此奇特的泉水。“平湖油油碧于酒,云锦十里翻风荷”两句扩展开来,写泉水汇集之处的水池和荷花。百门泉水汇集成一个大池,诗人称其为“平湖”,水平如镜,水深澄碧,比酒还要绿,还要清冽。池水中的荷花随风翻动,像十里云锦一样美丽。如此,由泉源、水声、水花、水珠、平湖、风荷,组合而成的百门泉景象,真是美不胜收,奇不可言。
从“我来适与风雨会”到“六龙忽蹉跎”,十六句,从各个角度写苏门山。写山却有周折,从“山行不得山”写起,这是因为诗人翻越太行来到苏门山时,正好赶上秋雨连绵,像木棉(兜罗就是木棉树)一样的白色的云雾把整个世界笼罩起来,整整三天诗人只好向着北方徒唤奈何。正因为遇到了这样的坏天气,不仅视线不开阔,而且也使人抑郁,所以一旦云霁天开,整个世界又突然以明朗的姿态出现在诗人眼前,那舒畅、愉悦真是难以言说,诗情顿然高涨起来:“今朝一扫众峰出,千鬟万髻高峩峩”,把苏门山从云遮雾罩中突现出来,那一座一座的山峰就像妇女头上高耸的鬟髻一样,千姿百态,任其欣赏。这是一种概括的描写。下面就进行细致刻画:首先是“空青断石壁,微茫散烟萝”,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其次是山上的树木,虽是十月天气,时序已入初冬,可生长在山南向阳坡上的树木还没有落叶,像翠绿的旌旗,与浮游的云团互相摩擦。再次是天空的云朵、山间的飞鸟、泉中的游鱼都竭尽变化、飞鸣、翔跃的姿态,好像懂得人意,在挽留诗人,实则是诗人与大自然融合为一,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是在“与造物者游”了。接下来写山中的神仙传说,是虚境实写,因为这种仙迹所在名胜之地差不多都有,是道教文化深入渗透的一种表现,而且非常古老,即使石头已经风化碎裂,其迹仍然存在。最后,用“仙人去不返、六龙忽蹉跎”结束山的描写。这里是包含着某种感慨的,是人事沧桑,家国兴亡,在诗人心灵上刻下的印痕的流露。
结末七句,抒发感慨。“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煞孙公和”两句过渡承上启下:江山是如此娇美,使人叹赏得如痴如醉。诗人顺手拈来,作为现成的应景典故,说他面对大好河山要痛饮一番了,不然就会贻笑大方之家了。但是诗人不能真的舒畅到一醉方休。其实这只是行文的一个波澜,是为诗意的转折铺垫。紧接着诗就转到对现实时局的感慨上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诗人立即想到了“长安城头乌尾讹,并州少年夜枕戈”的现实状况。该两句写出了时局不安定,战乱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接着写了两句:“举杯为问谢安石,苍生今亦如卿何?”诗人用这一典故,是说在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的事态面前,即使才能如谢安,又能怎么样呢,连谢安都回天无力,那作为一个文士的作者自己也只好“元子乐矣君其歌”了。元好问引用这样一个典故,也说明了他在人蒙古后不仕的原因。金亡后诗人隐退田园,筑野史亭,以编金史自任。今天又游于百门泉,陶醉在云山林泉之中,与同游诸君吟诗作歌,自取其乐了。放浪山水间的行为,正隐含着对时局的不满之情。在看似旷达的言词间,寄寓着诗人对时局的深深关虑。
该诗奇气横溢。诗人驰骋想像,驱使神话,大胆夸张,从多方面描绘了奇水异景,创造了雄伟壮丽,美奂美仑的艺术境界。诗人在描绘山水时,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其中,再加上长短不一的句式和色彩瑰丽的语言,十分强烈地体现出了诗人热情奔放的个性,开阔坦荡的襟怀,充溢着豪放迈往之气。
创作背景
诗人寓居河南登封等地十八年(1216—1233)竟然没有去过苏门山,直到蒙古定宗贵由二年(1247)秋冬之际才得一游。诗人游苏门山时,距金亡十三年时间,蒙古早已统一了北方,但是一方面蒙古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另一方面又对南宋连年作战,给人民生活带来痛苦。面对这样的局势,即使游览着苏门山美景,诗人也不免忧国忧民,于是写下这首诗。
金朝·元好问的简介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 元好问的诗(100篇)〕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