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xuàn shì huò tīng眩视惑听 | 迷惑人的视听。 | 章炳麟《*书订文》附《正名杂义》;“樊(樊宗师)卢(卢仝)诸子,憙为险怪,以眩视惑听邪?” |
xiāng shì mò nì相视莫逆 | 彼此间友谊深厚,无所违逆于心。 | 先秦 庄周《庄子 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
shì rú mò lù视如陌路 | 见“视若路人”。 |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11回:“当今之世,面交者多,饮酒宴乐,情若同胞,利害相关,视如陌路。” |
nèi shì fǎn tīng内视反听 | 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
yī shì tóng rén一视同仁 | 视:看待;仁:仁爱。用博大的仁爱之心去看待所有的人以及禽兽。比喻平等待人;不分厚薄亲疏。 | 唐 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
shì yuǎn bù gāo视远步高 | 高视阔步。形容态度傲慢。 |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周语》:“柯陵之会,单襄公见晋厉公,视远步高。” |
shì xiǎn ruò yí视险若夷 | 见“视险如夷”。 | 三国·魏·吴质《与文帝书》:“虽云幽深,视险若夷。” |
mù bù xié shì目不斜视 | 眼睛不往旁边看。形容目光庄重;神情严肃。 | 清 李汝珍《镜花缘》:“都是目不斜视,俯首而行。” |
shí mù suǒ shì,shí shǒu suǒ zhǐ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 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 |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
yīng shì láng gù鹰视狼顾 | 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 |
shì rú fèn tǔ视如粪土 | 看得如同秽土那样下贱。比喻极端蔑视。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8回:“今舅儿把他视如粪土,又是王衍一流人物了。” |
láng gù hǔ shì狼顾虎视 | 如狼虎视物。形容威严而凶狠。 | 《三国志·蜀志·杨戏传》“亮南征,留邵为治中从事,是岁卒”裴松之注引晋·常璩《华阳国志》:“亮身仗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 |
láng gù yuān shì狼顾鸢视 | 如狼鹰视物。形容凶狠而贪婪。 | 明·方孝孺《周官》一:“六七百年之间,强诸侯狼顾鸢视者莫敢先发陵上之言,必至于周礼尽废而后肆,道之化民也。” |
xiāo shì láng gù枭视狼顾 | 如枭盯视,如狼频顾。形容行动警惕,有所畏忌。 | 战国·卫·吴起《吴子·励士》:“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 |
zhèng shì shéng xíng正视绳行 | 谓言行正直。 | 清·龚自珍《送广西巡抚梁公序》三:“公有矩德,以蕝其外,正视绳行,无间其里,必能正其人心矣。” |
shì wēi zhī zhe视微知着 | 看到细微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 | |
shì rén yóu jiè视人犹芥 | 芥:小草。把别人看得像小草一样微不足道。形容高傲自大,瞧不起别人。 | 晋·葛洪《抱朴子·刺骄》:“器满意得,视人犹芥。” |
shì ruò lù rén视若路人 | 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漫然视若路人,甚而等之仇敌,败坏彝伦,灭绝天理。” |
xiáo luàn shì tīng淆乱视听 | 视听:看和听。混淆是非,以扰乱人们的视听。 | 《先拔志始》卷下:“或巧布流言蜚语,或写匿名文书,害正党邪,淆乱视听。” |
yīng shì láng gù鹯视狼顾 | 谓如同鹯狼视物。形容目光贪婪。 | 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其余锋捍特起,鹯视狼顾,争为袅雄者,不可胜数。” |
yīng yáng hǔ shì鹰扬虎视 | 象鹰那样飞翔,如虎一般雄视。形容十分威武。 | 《诗经·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周易·颐》:“虎视耽耽,其欲逐逐。”三国魏·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王肃以宿德显授,何曾以后进见拔,皆鹰扬虎视,有万里之望。” |
hài rén shì tīng骇人视听 | 使人目见耳闻感到震惊。 | 《隋书·王劭传》:“或文词鄙野,或不轨不物,骇人视听,大为有识所嗤鄙。” |
ěr shì mù shí耳视目食 | 用耳朵看,用眼睛吃。比喻颠倒错乱。 | 宋 司马光《迂书 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
shì bái chéng hēi视白成黑 | 视:看。把白色看成黑色。比喻颠倒美丑是非。 | 唐·柳宗元《瓶赋》:“视白成黑,颠倒妍媸。” |
wéi lì shì shì唯力是视 | 唯:助词。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唯……是……”是古汉语的一种格式,有强调语意的作用。指在任务重、困难多的情况下,能否达到目的,主要就看自己的力量。后用来指依据自己的力量尽力而为。亦作“惟力是视”、“惟利是视”。 | |
hǔ shì yīng yáng虎视鹰扬 | 扬:高举,飞起。像老虎那样雄视,像老鹰那样飞翔天空。形容人很有威仪。 | 清·施润章《重刻<何大复诗集>序》:“明正德间,李空同虎视鹰扬,望之森森武库,学者风靡,固其雄也。” |
shì rú tǔ jiè视如土芥 | 芥:小草。看作象泥土,小草一般轻贱。比喻不放在眼里。 | 《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mù bù páng shì目不旁视 | 视:看。形容对身边的事物不关心或不愿看。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20回:“李玄此时一秉虔诚,目不旁视。” |
shì zhī bù jiàn,tīng zhī bù wén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战国·宋·庄周《庄子·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
zhòng mù gòng shì众目共视 | 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显。同“众目共睹”。 | 宋 欧阳修《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言一出则万口争传,众目共视,虽欲为私,其势不可。” |
héng méi nù shì横眉怒视 | 犹言横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 师飙等《金戈铁马少年时》第五章;“辛弃疾、贾瑞、飞烟、金福仗剑立于帐口,一个个横眉怒视,杀气逼人。” |
bù kě qīng shì不可轻视 | 不能够小看。 | 邓小平《根据地建设与群众运动》:“这些发展的政治意义是丝毫不可轻视的。” |
mù bù wàng shì目不妄视 | 妄:胡乱。不随便乱看。形容遵守礼制。 | 《仙传拾遗·杨通幽》:“护气希言,目不妄视,绝声利,远嚣尘,则可以凌三届,登太清矣。” |
mù bù rěn shì,ěr bù rěn wén目不忍视,耳不忍闻 | 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 | 康有为《大同书》乙部:“若将其坑降之迹演以杂剧,累一月描写之,当无人不恻动其心,哀矜涕泗,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矣。” |
xiáo huò shì tīng淆惑视听 | 故意用假象或谎言迷惑人,使人分辨不清是非真伪。 |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一,这些人一般都打着所谓民主的幌子,很容易淆惑视听。” |
shú shì wú dǔ熟视无睹 | 熟视:细看;睹:看见。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 | 晋 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
fǎn tīng shōu shì反听收视 | 不听不视。指不为外物所惊扰。 | 宋˙范仲淹《蒙以养正赋》:“务实去华,育德之方斯在;反听收视,养恬之义相应。” |
yān shì mèi xíng烟视媚行 | 烟视:微视;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 | 《吕氏春秋·不屈》:“人有新取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 |
shì ér fú jiàn,tīng ér fú wén视而弗见,听而弗闻 | 视:看。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听到了当作没听见 |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其咸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 |
mù bù bié shì目不别视 | 眼睛不往别处看。形容精神集中,专心致志。亦作“目不旁视”。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因见他姐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下竹前,挖心搜胆的,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
fǎn tīng nèi shì反听内视 | 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 《史记 商君列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后汉书 王允传》:“夫内视反听,则忠臣竭诚;宽贤务能,则义士厉节。” |
wèn ān shì qǐn问安视寝 | 见“问安视膳”。 | 宋·陈亮《廷对策》:“而问安视寝之余,所以察词而观色,因此而得彼者,其端甚众。” |
jǐng zhōng shì xīng井中视星 | 从井里看天上的星星。比喻眼光短浅,见识狭隘。 | 《尸子·广释》:“因井中视星,所见不过数星。” |
fǎn shì nèi zhào返视内照 | 原为佛教语。谓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 | 《禅真逸史》第十七回:“澹然凝神静养一会,早听四野鸡鸣,于是垂目低眉,返视内照。” |
shì ruò ér xì视若儿戏 | 见“视同儿戏”。 | 西汉·司马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
shì wéi ér xì视为儿戏 | 见“视同儿戏”。 | 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3回:“你不可视为儿戏。” |
yīng lín è shì鹰瞵鹗视 | 鹗:鱼鹰。形容用威猛凶狠的目光盯视着。 | 《宋书 沉攸之传》:“劲志驾日,接冲拔距,鹰瞵鹗视。” |
zuò shì chéng bài坐视成败 | 见“坐观成败”。 | 《晋书·王敦传》:“臣备位宰辅,与国存亡……岂忍坐视成败,以亏圣美。” |
zuò shì bù gù坐视不顾 | 坐:不动。见别人遇到困难或危险,坐在一旁观看不去援救。 | 清·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以有疏财仗义之张大公在,受人之托,必能忠人之事,未有坐视不顾,而致其剪发也。” |
shì xiǎn rú yí视险如夷 | 夷:平坦。走在危险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样。比喻平安地渡过困境。 | 汉 刘协《喻郭汜诏》:“今得东移,望远若近,视险如夷。” |
mù shí ěr shì目食耳视 | 用眼睛吃,用耳朵看。比喻颠倒错乱。 | 宋·司马光《迂书·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
shú shì bù dǔ熟视不睹 | 熟视:细看;睹:看见。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 | 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
shì rú gǒng bì视如拱璧 | 拱璧:用双手合抱的大璧,比喻珍品。看做两手合抱的碧玉。比喻十分珍贵。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珠儿》:“始纳婢,经年余,生一子,视如拱璧,名之珠儿。” |
zuò shì bù lǐ坐视不理 | 袖手旁观,不理不睬。 | 清·许奉恩《里乘》第三卷:“君职司爽鸠,应为民除害,坐视不理,将何以辞其责也?” |
sòng wǎng shì jū送往视居 | 见“送往事居”。 | 晋·葛洪《抱朴子·臣节》:“送往视居,则竭忠贞而不回。” |
shì dān rú lǜ视丹如绿 | 丹:红。把红的看成绿的。形容因过分忧愁而目视昏花。 | 三国魏·郭遐叔《赠嵇叔夜》诗:“心之忧矣,视丹如绿。” |
zì shì bù míng自视不明 | 自视:单靠自己眼睛看事物;不明:看不清楚。指单靠自己眼睛看事物则看不清楚。 | 春秋·楚·李耳《老子·道经》第24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
shì wēi zhī zhù视微知著 | 看到细微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 | 三国 蜀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思虑》:“君子视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
guā mù ér shì刮目而视 | 刮目:擦拭眼睛,指去掉老看法。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去看待。 | 李脃人《暴风雨前》第五部分:“田老兄那么亲切的拍着他的膀膊道:‘士三日不见,当刮目而视,吾子有焉!’” |
lián shì bì tīng帘视壁听 | 帘:布帘;壁:墙壁;听:偷听。指窃听与偷看。形容所得的情况证据不充分。 | 明·郎瑛《七修类稿·芥隐笔记》:“《芥隐》之言,恐亦帘视壁听者耶?” |
gāo shì kuò bù高视阔步 | 眼睛向上看迈大步走路。形容气概不凡。也形容傲慢看不起人的神气。 | 汉魏 刘桢《隋书 卢思道传》:“俄而抵掌扬眉,高视阔步。” |
shì mín rú zǐ视民如子 | 形容帝王、官吏爱护百姓。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三年》:“吴光新得国,而亲其民,视民如子,辛苦同之,将用之也。” |
qī wǎng shì tīng欺罔视听 | 罔:蒙骗。欺骗人们的耳目。 | 《南史·朱异传》:“贪财冒贿,欺罔视听。” |
mù bù xié shì目不邪视 | 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妇人请竺同载。竺上车端坐,目不邪视。” |
shì tóng yī lǜ视同一律 | 同等看待。 | 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97回:“又因前数次那些官兵到此,皆大败而回,因此将这官兵视同一律。” |
shì rén rú shāng视人如伤 | 见“视民如伤”。 | 唐·杨炯《为梓州官属祭郪县文》:“居传其政,爱人如子;山则有梁,镇兹一方;君宏其道,视人如伤。” |
xiāng shì shī sè相视失色 | 彼此相看,变了脸色。多形容惊慌、惊诧的情状。 | 钱基博《吴禄贞传》:“时良弼、姚锡光在座,相视失色。” |
shì yǒu rú wú视有如无 | 视:看待。把有这回事看得就像没有这回事一样。形容不当一回事。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独他一个皆视有如无,毫不介意,因此众人嘲他越发呆了。” |
mò gǎn yǎng shì莫敢仰视 | 仰:抬头。不敢抬头看。形容被对方的声势所压倒。 |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猿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
nù mù xiāng shì怒目相视 | | |
shì ér bú jiàn视而不见 | 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没看见。 | 先秦 庄周《庄子 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
wèn ān shì shàn问安视膳 | 每日必问安,每餐必在左。指古代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 | 《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 |
mù bù rěn shì目不忍视 | 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七卷:“钦宗听罢,不好回言,只是暗暗泪落,目不忍视。” |
shì sǐ rú shēng视死如生 | 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同“视死若生”。 | 汉·晁错《守边劝农疏》:“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 |
láng tān hǔ shì狼贪虎视 | 象狼一样贪婪,象老虎一样睁大眼睛盯着。比喻野心很大。 | 清·洪昇《长生殿·陷关》:“狼贪虎视威风大,镇渔阳兵雄将多。待长驱直把淆函破,奏凯日齐声唱歌。” |
shōu shì fǎn tīng收视返听 | 收:停止;返:还。不视不听。指人对事物的看法不为外物所惊扰。 | 梁启超《新民说》:“其祈焉则必收视返听,清其心以对越于神明。” |
shì xià rú shāng视下如伤 | 见“视民如伤”。 | 《北史·魏纪·孝文帝纪论》:“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制物,亦无得而称之。” |
jiǎo shǒu áng shì矫首昂视 | 矫:抬举。抬头仰望。形容人很高傲的样子。 | 明·魏学洢《核舟记》:“矫首昂视。” |
shì cái rú mìng视财如命 | 形容人的吝啬,把钱财看得有如生命一般。 |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四回:“若辈视财如命,团团作富家儿,几见有能识大义的?” |
chī shì hǔ gù鸱视虎顾 | 见“鸱视狼顾”。 | 《淮南子·精神训》:“真人之所游,若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凫浴猿躩,熊经鸟伸,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不以滑心。” |
yǐ zhèng shì tīng以正视听 | 为保证事实的正确理解。 |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九章:“同日军进行几场影响较大的战斗,为舆论宣传提供依据,以正视听。” |
yīng shì hǔ bù鹰视虎步 | 见“鹰视狼步”。 | 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吾观喜之为人鹰视虎步,专功杀之性,不可亲也。” |
shì wéi wèi tú视为畏途 | 畏途:危险可怕的道路。指把某种事物看得很可怕;像极难行走的路。 | 先秦 庄周《庄子 达生》:“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 |
chī shì láng gù鸱视狼顾 | ①如鸱鸟举首而视,如狼反顾。②形容人的凶狠贪戾。 | 《文选·马融<长笛赋>》:“鱼鳖禽兽闻之者,莫不张耳鹿骇,熊经鸟伸,鸱视狼顾拊噪踊跃。” |
shì rì rú nián视日如年 | 谓时间虽短,但却感到过得很长。 | 明·方孝孺《与郑叔度书》之七:“自发义乌信,引领西跂,视日如年,今两月矣。” |
shì wéi zhī jǐ视为知己 | 看成好朋友。 | 蔡东藩《前汉演义》第63回:“独故太仆灌夫,却与婴沆瀣相投,始终交好,不改故态,婴遂视为知己,格外情深。” |
dān dān hǔ shì眈眈虎视 | 眈眈:注视的样子。像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 | 《旧唐书·张仲武传》:“渔阳突骑,燕歌壮气。赳赳元戎,眈眈虎视。” |
shí mù suǒ shì十目所视 | 见“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
wéi lì shì shì惟利是视 | 见“惟利是图”。 | 《晋书·温峤传》:“苏峻小子,惟利是视,残酷骄猜,权相假合。” |
gāo gù xiá shì高顾遐视 | 向高远处看。意谓志向高远,傲视流俗。 | 明·方孝孺《答俞敬德书》:“某鄙朴戆讷,言行不能及古人,器识不足以达时务,然守愚,孑然莫与,徒望望然高顾遐视而不合于时,此固流俗之所笑且讪,士君子之所不敢自是者也。” |
shù shǒu zuò shì束手坐视 | 拱着手,坐着看。比喻对应当管的事无能为力或不管不问。 | 《明史·徐有贞传》:“京军一出,日费不赀,遇涨则束手坐视,无所施力。” |
shì ruò wú dǔ视若无睹 | 虽然看见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指对眼前事物漠不关心。 | 唐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 |
fèng tàn hǔ shì凤叹虎视 | 形容谈吐文雅,器宇轩昂。 | 《文选·曹植〈与吴季重书〉》:“足下鹰扬其体,凤叹虎视,谓萧曹不足俦,卫霍不足侔也。”李善注:“凤以喻文也,虎以喻武也。叹犹歌也。取美壮之意。” |
děng xián shì zhī等闲视之 | 等闲:无关紧要;之:它。把它看得无关紧要;不加重视。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 |
wéi lì shì shì唯利是视 | 亦作“唯利是求”。亦作“唯利是图”。以利为着眼点。谓一心只顾谋取利益。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三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
zì shì shèn gāo自视甚高 | 把自己看得很高(多指身分,学识等)。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6回:“我暗想这个人自视甚高,看来文字总也是好的,便不相强。” |
shì sǐ rú yí视死如饴 | 指甘心死去。 |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蒯彻本以口舌从事,与武涉同时,为主其心,吠尧何罪,甘赴鼎镬,视死如饴,诚壮士也。” |
shì wéi kòu chóu视为寇仇 | 视:看待;寇仇:仇敌。像仇人一样看待。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shì yǒu ruò wú视有若无 | 视:看待。把有这回事看得就像没有这回事一样。形容不当一回事。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8回:“宝之这戏子见怪贤闲事,视有若无。” |
mí huò shì tīng迷惑视听 | 使人耳目迷乱。比喻以错误的言论欺骗社会,毒害群众。 | 萧作霖《复兴社述略》:“这是因为当时我们毕竟还不敢公然承认我们主张实行法西斯主义,还是觉得抱着三民主义这块招牌较能迷惑视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