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dù ěr è wén杜耳恶闻 | 塞住耳朵不愿听。 | 《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中》:“怀忠抱直之人,虚心谒见;便佞诡随之说,杜耳恶闻。” |
yòu rú chōng ěr褎如充耳 | 褎:常带笑容。面带笑容,塞耳不闻。 | 《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
qiáng yǒu fèng,bì yǒu ěr墙有缝,壁有耳 | 墙外有人偷听。指墙外有人偷听,秘密容易泄漏。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6回:“你骂他不打紧,墙有缝,壁有耳,恰似你醉了一般。” |
ěr lóng yǎn huā耳聋眼花 | 指年老体衰者听觉、视觉衰退。形容人对事物的知觉极为迟钝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0回:“晁夫人又不头疼脑热,又不耳聋眼花……喜喜笑笑,那像一个将要不好的人。” |
chuí tóu sāi ěr垂头塞耳 | 谓不问不闻,装聋作哑。 | 《后汉书·殇帝纪》:“刺史垂头塞耳,阿私下比,‘不畏于天,不愧于人’。” |
rú fēng guò ěr如风过耳 | 象风在耳边吹过一样。比喻漠不关心,不相关涉。 | 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
ěr tīng xīn shòu耳听心受 | 用耳朵听,并记在心里。 | |
guó ěr wàng jiā,gōng ěr wàng s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生。” |
gōng ěr wàng sī,guó ěr wàng jiā公耳忘私,国耳忘家 |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生。” |
mǐ ěr shòu jiào弭耳受教 | 弭耳:温驯的样子。形容非常听话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且等我收伏了这个贯索奴,作个引线,不怕那条孽龙不弭耳受教。” |
ěr mù zhī yù耳目之欲 | 欲:欲望。指耳听眼看,满足于享乐的欲望。 | 汉 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务快耳目之欲,以苟容为度。” |
zhē rén ěr mù遮人耳目 | 玩弄手法,掩盖真相。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3回:“又何尝有什么丑处!可见装点造作总难遮人耳目。” |
ěr shì mù shí耳视目食 | 用耳朵看,用眼睛吃。比喻颠倒错乱。 | 宋 司马光《迂书 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
ěr lóng yǎn xiā耳聋眼瞎 | 指因突然遭到强烈刺激而耳朵变聋,眼睛变瞎。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回:“那个昏大官人就像耳聋眼瞎的一般。” |
sāo tóu zhuā ěr搔头抓耳 | 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焦急的神态。 | 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2回:“两个搔头摸耳,没有法想。” |
huō rén ěr mù豁人耳目 | 开扩眼界,使耳目清新。 | 王国维《人间词话》五六:“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
jié léi bù jí yǎn ěr捷雷不及掩耳 | 犹迅雷不及掩耳。比喻事起突然,不及防备。 | 《晋书·苻坚载记上》:“此捷济上机,所谓捷雷不及掩耳。” |
sāi ěr dào zhōng塞耳盗锺 | 《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后因以“塞耳盗锺”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 | |
yōng ěr róu sāi撧耳揉腮 | 见“撧耳挠腮”。 | 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三折:“我撧耳揉腮,有口难开。” |
yán tí qí ěr言提其耳 | 揪着他耳朵。谓恳切地教诲。言,助词。 | 《诗·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郑玄笺:“我非但对面语之,亲提其耳。此言以教道之,孰不可启觉。” |
miàn mìng ěr tí面命耳提 | 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 宋 刘克庄《拟撰科诏回奏》:“词意有未稳处,仰荷明主亲酒奎画,不啻面命耳提。” |
fú shǒu tiē ěr伏首贴耳 | 畏缩恐惧的样子。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贴耳而泣。” |
fù ěr mì tán附耳密谈 | 附:贴近。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 | 茅盾《动摇》:“胡国光远远地看见王荣昌站在一家小杂货铺前和一个人附耳密谈。” |
yǎn ěr dào zhōng掩耳盗钟 | 亦作“掩耳盗锺”。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 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
hōng léi guàn ěr轰雷贯耳 | 打雷的声音贯满耳边。形容人的声名很大。 | 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久闻贤士大名,如轰雷贯耳。” |
qīng ěr dài mù倾耳戴目 | 倾耳:侧着耳朵细心倾听;戴目:仰视。认真听,抬头看。形容殷切期盼 | 东汉·班固《汉书·贾山传》:“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耳听。” |
lìn ěr yōng mù赁耳佣目 | 指借助于所见所闻。 | 清 钱谦益《覆徐巨源书》:“流浪壮齿,记滥俗学,侵寻四十,赁耳佣目,乃稍知古学之由来。” |
chuí shǒu tiē ěr垂首帖耳 | 垂:低下;帖:同“贴”,顺从,服帖。形容非常驯服恭顺的样子。 | 元·陶宗仪《辍耕录》第15卷:“稍遇贬抑遽若丧家之狗,垂首帖耳,摇尾乞怜,惟恐人不我恤。” |
gǔ gōng ěr mù股肱耳目 | 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股肱:比喻辅佐帝王的大臣;耳目:亲信。比喻得力助手和亲信。 | 《尚书·益稷》:“臣作朕股肱耳目。” |
tuǒ shǒu tiē ěr妥首帖耳 | 犹言俯首帖耳。形容非常驯服恭顺。 | |
zhí niú ěr执牛耳 |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 |
miàn mìng ěr xùn面命耳训 | 命:训诫。提着耳朵当面告诉他。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要求严格 | 郭沫若《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评》:“而对于秦始皇,也俨然就像在面命耳训的一样。” |
huáng ěr jì shū黄耳寄书 |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传递家信。指传递家信。 | 《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黄耳,甚爱之。……其后因以为常。” |
ěr bào shén耳报神 | 指暗中通风报信的人。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一回:“这又是谁的耳报神这幺快。” |
zhōng yán nì ěr忠言逆耳 | 诚恳的劝告听起来不舒服。逆:不顺。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
mù jī ěr wén目击耳闻 | 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 《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
fǎ bù chuán liù ěr法不传六耳 | 指极端秘密,不能让第三者知道。 | 《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这话可法不传六耳。” |
nì ěr lì xíng逆耳利行 | 犹言忠言逆耳利于行。谓忠诚正直的话虽然不顺耳,但有益于行为。 | 《旧唐书·王晙传》:“臣蒙天泽,叨居重镇,逆耳利行,敢不尽言。” |
ěr bìn sī mó耳鬓斯磨 | 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厮:互相。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多指小儿女)。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9回:“宝玉思及当时姊妹一处,耳鬓斯磨,从今一别,纵得相逢,也必不似先前那等亲密了。” |
fù ěr dī yǔ附耳低语 | 附:贴近。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 | 茅盾《幻灭》:“抱素向李克走进一步,附耳低语道……” |
ěr wén mù dǔ耳闻目睹 | 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见亲眼看到。 | 鲁迅《呐喊 一件小事》:“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
ěr tīng shì xū,yǎn jiàn wéi shí耳听是虚,眼见为实 | 虚:虚假。听到的不足信,亲眼看到的才真实可靠。 | 《星火燎原 跨上新的高度》:“那时我还缺乏理解,但是也晓得大部分同志习惯于‘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
yú xīn yuè ěr娱心悦耳 | 娱、悦:使愉快。使心情愉快,耳目舒畅。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直取其清淡雅论,剖玄析微,宾主往复,娱心悦耳,非济世成俗之要也。” |
yòu rú chōng ěr裒如充耳 | 衣着华丽,塞耳不闻。指服饰与德行不相称。 | 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向者累请于公城守,裒如充耳。今欲为于国亡势去之余,亦已知其难矣。” |
yǎn guān sì lù,ěr tīng bā fāng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 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 清·文康《新儿女英雄传》:“强盗的本领,讲的是观六路,耳听八方。” |
dùn zú liè ěr顿足捩耳 | 形容束手无策的困态。 | 宋·王銍《默记》卷上:“晋公候于阁门,见其甚久。则顿足捩耳云:‘无及矣。’” |
shì mù qīng ěr拭目倾耳 | 拭目:擦了眼睛看;倾耳:侧过耳朵听。形容仔细看听。 | 东汉·班固《汉书·张敞传》:“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化听风。” |
shé bì ěr lóng舌敝耳聋 | 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 | 《战国策·秦策一》:“舌敝耳聋,不见成功。” |
yǎn xiā ěr lóng眼瞎耳聋 | 看不见也听不到。比喻对周围情况完全不了解。 | 京剧《平原作战》第八场:“日本鬼子眼瞎耳聋,就靠汉奸给他当拐棍。” |
ěr míng mù xuàn耳鸣目眩 | 眩:眩晕。两耳作响,两眼眩晕。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78回:“忽觉耳鸣目眩,支持不住。” |
mù dá ěr tōng目达耳通 | 形容感觉灵敏,非常聪明。 |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策考》:“噽为人览闻辩见,目达耳通,诸事无所不知。” |
yóu xīn hài ěr游心骇耳 | 发人遐想,动人听闻。 | 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论》:“可以览观扬意,以示后世好事者读之,以游心骇耳,以附益上方太史公之三章。” |
mù jiàn ěr wén目见耳闻 | 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
ěr hóng miàn chì耳红面赤 | 耳朵和面部都红了。形容过于用力、情绪激动或羞愧时的脸色。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61回:“忽见禁子走来,轻轻的向倪完耳边说了几句。倪完吃了一惊,不觉耳红面赤。” |
xiǎng dāng rán ěr想当然耳 | 耳:而已,罢了。凭主观推断,应该是这样。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
zhuā ěr sāo sāi抓耳搔腮 | 见“抓耳挠腮”。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五回:“多九公道:‘那送礼人说:国舅因今日王妃进宫,送这礼物,预备王妃赏赐宫人。岂非送给林兄么?’唐敖听了,只急的抓耳搔腮。” |
zhuā sāi wā ěr抓腮挖耳 | 形容心里焦急而无法可想的样子,也形容高兴得不知怎么办为好。 | 茅盾《林家铺子》:“大家喝了一会闷酒,抓腮挖耳地想不出好主意。” |
qīng ěr ér tīng倾耳而听 | 倾:歪,侧着。侧着耳朵仔细听。 | 《礼记·孔子闲居》:“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
ěr wén bù rú miàn jiàn耳闻不如面见 | 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 汉朝刘向《说苑 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
jiǔ hān ěr shú酒酣耳熟 | 酒酣:饮酒尽兴而痛快。耳热:指面红过耳,非常兴奋。形容酒兴很浓,喝得痛快。 | |
yǎn tiào ěr rè眼跳耳热 | 眼皮跳动,耳朵发热。指内心感到不安。 | 《武王伐纣平话》中卷:“三日前甲申日,见此景祥,姬昌眼跳耳热,心神不安。” |
qīng ěr shì mù倾耳拭目 | 倾耳:侧着耳朵;拭目:擦眼睛。认真听,仔细看。表示急切想看到所期待的事物。 | 宋·陆游《上殿札子》:“恭惟陛下龙飞御极之初,天下倾耳拭目之时,所当戒者,惟嗜好而已。” |
ruǎn ěr duǒ软耳朵 | | |
kǒu ěr xiāng chéng口耳相承 | 谓接受传闻。 | 明·方孝孺《答王仲缙书》:“数年来士大夫不察其实,口耳相承,猥有所称引。” |
yǎn ěr tōu líng掩耳偷铃 | 同“掩耳盗钟”。 | 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四折:“难道他掩耳偷铃,则待要见世生苗。” |
fù ěr dī yán附耳低言 | 附:贴近。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 |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遂附耳低言道:‘这桩事,除非先如此如此,种下根基,等待他落入我套中,再与你商量后事。’” |
ěr mù zhòng duō耳目众多 | 耳目:指为别人打探消息的人。周围注意的人很多。也指为刺探情报的人很多。 |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六回:“只是目下耳目众多,恐有泄漏,实属不便。” |
féi tóu pàng ěr肥头胖耳 | 见“肥头大耳”。 | 《何典》第八回:“识宝太师的女儿,叫做畔方小姐,生得肥头胖耳,粗手大脚。” |
dāng ěr biān fēng当耳边风 | 比喻对听到的话毫不在意。 | 汉 赵晔《吴越春秋 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
ěr rǎn mù rú耳染目濡 | 染:沾染;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7回:“一来也是秉赋了浇漓的薄气,二来又离了忠厚的祖宗,耳染目濡,习就了那轻薄的态度。” |
ěr wén shì xū,yǎn guān wéi shí耳闻是虚,眼观为实 | 亲自听到的还不足为信,只有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 |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九回:“‘耳闻是虚,眼观为实’,叔叔此时,且不要过于取笑侄女,请再去一访,……那时再来取笑侄女,却也未迟。” |
mù rú ěr rǎn目濡耳染 | 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
lì lì zài ěr历历在耳 | 形容听到的某种声音清清楚楚地盘旋在耳边。 | 宋 陈文蔚《祭朱先生》:“念昔暂违,今焉永诀,历历在耳,言犹未绝。” |
gé shě xū yǒu ěr,chuāng wài qǐ wú rén隔舍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 须:应当。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0回:“正是隔舍须有耳,窗外岂无人!公子听得仔细,即心中转道:‘奇怪,难道他主仆多是女人?’” |
dào líng yǎn ěr盗铃掩耳 |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同“盗钟掩耳”。 | 清 伤时子《苍鹰击 戕藩》:“你看他盗铃掩耳欺天下,卖国甘心作帝皇,有甚商量。” |
fǔ shǒu jí ěr俯首戢耳 | 见“俯首帖耳”。 | 孙中山《大总统告陆海军士文》:“我军人俯首戢耳以听其鞭策者,亦既二百六十有馀年。” |
liǎng ěr sāi dòu两耳塞豆 | 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 |
ěr bù páng tīng耳不旁听 | 两耳不往旁边听。形容专心致志的神态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因见他姐妹们说笑,便自己走到阶下竹前,挖心搜胆的耳不旁听,目不斜视。” |
rú léi guàn ěr如雷灌耳 | 亦作“如雷贯耳”。①形容声音大(多指语音)。②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 《三国志平话》卷中:“‘吾乃燕人张翼德,谁敢共吾决死?’叫声如雷灌耳,桥梁皆断。” |
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迅雷不及掩耳 | 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 《晋书 石勒载记上》:“出其不意,直冲末抷帐,敌必震惶,计不及设,所谓迅雷不及掩耳。” |
yǐ ěr wéi mù以耳为目 | 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指对传闻的事情不加分析就信以为真。 | 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一百七十回 :“但是如今的那班督抚,也都是些以耳为目、不分黑白的人。” |
gé qiáng xū yǒu ěr,chuāng wài qǐ wú rén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 须:应当。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 | 元·孟德耀《举案齐眉》第二折:“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这小贱人无理,瞒着老夫,引着梅香去书房中看梁鸿去了。” |
dāng ěr páng fēng当耳旁风 | 见“当耳边风”。当做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对所听的话不放在心上。 | 语出汉 赵晔《吴越春秋 吴王寿梦传》:“富贵之於我,如秋风之过耳。” |
sāo tóu mō ěr搔头摸耳 | 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一时无法可想的焦急神态。 |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十三回:“两个人搔头摸耳,没有法想。” |
ěr hòu fēng shēng耳后风生 | 形容驰驱迅速 | 《梁书 曹景宗传》:“觉耳后风生,鼻头出火,此乐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 |
sāi ěr dào zhōng塞耳盗钟 | 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 | 《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
fú shǒu tiē ěr伏首帖耳 | 伏:俯伏;帖:帖伏,顺从。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躬屈膝非常驯服的样子。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贴耳而泣。”何垠注:“伏首帖耳,狗畏人貌。” |
mǐ ěr fǔ fú弭耳俯伏 | 弭耳:温驯的样子。俯首帖耳的样子。 | 《六韬·武韬·发启》:“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
dōng fēng guò ěr东风过耳 | 见“东风射马耳”。 | 清·容闳《西学东渐记》:“学生在美国……绝无敬师之礼,对于新监督之训,若东风之过耳。” |
ěr tīng bā fāng耳听八方 | 八是四方(东西南北)和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总称。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灵敏机警。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
zhuó yīng xǐ ěr濯缨洗耳 | 濯缨:洗涤冠缨;洗耳:不愿与闻世事。比喻避世守志,操行高洁 | 《魏书·刘献之传》:“吾常谓濯缨洗耳,有异人之迹,哺糟歠醨,有同物之志。” |
yáng yáng yíng ěr洋洋盈耳 | 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 《论语 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
mù bù rěn shì,ěr bù rěn wén目不忍视,耳不忍闻 | 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 | 康有为《大同书》乙部:“若将其坑降之迹演以杂剧,累一月描写之,当无人不恻动其心,哀矜涕泗,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矣。” |
miàn hóng ěr rè面红耳热 | 见“面红耳赤”。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可怜裴兰孙是个娇滴滴的闺中处子,见了一个陌生人,也要面红耳热的。” |
bài ěr fàn mù稗耳贩目 | 比喻见闻浅薄的人。 |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北朝经学》:“此可见诸儒师资有自,非同后世稗耳贩目之学也。” |
mù rǎn ěr rú目染耳濡 | 见“目擩耳染”。 | 《太平天国·钦定士阶条例》:“至于诵习书史,博览篇章,目染耳濡,课学即求心之道。” |
zhē yǎn ěr mù遮掩耳目 | 见“遮人眼目”。 | 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听说事后执政府乘人不知,已将尸首掩埋了些,以图遮掩耳目。” |
ěr páng fēng耳旁风 | 同“耳边风”。在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又听袭人叹道:‘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 |
ěr cōng mù míng耳聪目明 | 聪:听觉灵敏。形容听觉和视觉非常机敏明利。 | 汉 焦赣《易林 临之需》:“重瞳四乳,耳聪目明,普为仁表,圣作元辅。” |
ěr lóng yǎn hēi耳聋眼黑 | 指因突然遭到强烈刺激而耳朵变聋,眼睛变瞎。 | 清 翟灏《通俗编 身体 耳聋眼黑》:“《传灯录》,百丈被马祖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