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范成大的诗 > 初归石湖

初归石湖

[宋代]:范成大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初归石湖”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旭日初照,晓雾迷漾,青红映衬碧空,石湖坐落在横塘岸西、越城之东。

稻花浪上闪露出行人的半截身影,池中菱叶将宿鹭白色的羽毛映衬得格外鲜明。

随意漫行就能自知旧日熟识的途径,过了一段时间才辨识出是昔时的邻翁。

当年亲手种在斜桥水畔的柳树,已是蝉声喧鸣,翠枝拂空。

注释

初:初次的意思。

归:表示归来、回来。

石湖:太湖的一个支脉,位于江苏苏州西南郊。

朝(zhāo)暾(tūn):初升的太阳。

绀(gàn):稍微带红的黑色。

碧:青绿色。烘:烘托。

横塘:湖名,在苏州市西南。

越城:古代越国的城池。

明:在这里的意思是显露在外,不隐藏。

菱: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生活在池沼中,叶子略呈三角行,浮在水面。

信脚:信步走来,随意漫行。

自能:自己本身就能。

时复:过了一段时间才。

蜩(tiáo):古书上是指蝉,即知了。鸣蜩就是鸣蝉。

“初归石湖”鉴赏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休官回到故乡苏州石湖别墅时的作品,诗中写出了家乡秀丽的自然景色,流露了对家乡的喜爱心情。全诗不事雕琢,清新自然。

首联“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中的“横塘”在苏州城外。贺铸有词云“凌波不过横塘路”。“越城东”指的也就是石湖了。这两句诗是说当诗人回到越城东边的石湖时,初升的太阳透过晓雾照在横塘西岸的自己身上。青绿色的林雾烘托了深红色旭日,真是像画一样美丽。两句诗看似不经意的写景点出回来时的时间和石湖的地理位置,的确是大手笔所为。

颔联“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两句非常简单明了。色调也很是明朗清快。对仗也很工整。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稻子在这个时节不但长得很高了并且已经开花了,行人们从田间走过只能看到他们的上半身。池塘里菱叶丛中有一只白鹭还懒洋洋的浮在水中不肯动,好像昨天没睡够似的。

前四句先写夏天早晨的景象,色彩绚丽;接着点明石湖方位所在;然后写田野和水塘景象,对仗工整,富有表现力。这四句虽是客观写景,但从中可领略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

颈联“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这两句出现了不和谐。律诗的颔联、颈联要求必须对仗。这里“自能”和“时复”就不能对。但是正如《红楼梦》中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所说的,有了奇句子就不管他是否必须对仗工整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怀着激动的心情信步朝家里走去,奇怪的是自己本身就能走着旧路,好像是离开这儿才不久似的。可当走到家门口,看到一位老丈好一会儿才认出那是他的邻居时他又不得不感叹岁月的无情流逝。“朝如青丝暮成雪”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这首诗的感情变化就是从此联开始的,更确切的是从“惊心时复认邻翁”这句变化的。诗中正面点出题中“初归”二字的就是这两句。路是旧时认识的,信步走去也不会走错;几次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地发现他们原来是他的邻居。这两句写初归感受十分真切。

尾联“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两句也是明白如话。这两句进一步延续了上一联变了的情感,也使全诗变得的千转柔肠,耐人寻味。意思是说回到家里,已经和记忆中的家不一样了。当年亲手栽种的斜桥柳还在可因为没人管它,如今无数的鸣蝉在上面已经把它的原本翠绿的叶子扫食尽了。全诗到这里就戛然而止,对事实变迁的感慨却溢于言表,同时也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范成大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事雕琢,清新自然,把自己完全交给感情,并且又能把握全诗的思路,难能可贵。

创作背景

范成大出川返京后,宋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四月,以中大夫除参知政事(副宰相),但因与宋孝宗政见不合,任职仅两月,六月间即落职返乡。这首诗就作于他初归石湖之时。

范成大简介

宋代·范成大的简介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 范成大的诗(17篇)

猜你喜欢

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

唐代李白

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

始经瞿唐峡,遂步巫山巅。

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

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

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

却顾失丹壑,仰观临青天。

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

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海。

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

积雪照空谷,悲风鸣森柯。

归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

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

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

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


雁荡宝冠寺

宋代赵师秀

行向石栏立,清寒不可云。

流来桥下水,半是洞中云。

欲住逢年尽,因吟过夜分。

荡阴当绝顶,一雁未曾闻。


渔父

宋代苏轼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渔歌子·柳垂丝

五代李珣

柳垂丝,花满树,莺啼楚岸春天暮。棹轻舟,出深浦,缓唱渔郎归去。

罢垂纶,还酌醑,孤村遥指云遮处。下长汀,临深渡,惊起一行沙鹭。


折桂令·问秦淮

清代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一枝花·春日送别

元代刘方平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

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


风入松·寄柯敬仲

元代虞集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

御沟冰泮水挼蓝。飞燕语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

五代毛熙震

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楼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


齐天乐·送童瓮天兵后归杭

元代詹玉

相逢唤醒京华梦,吴尘暗斑吟发。倚担评花,认旗沽酒,历历行歌奇迹。吹香弄碧,有坡柳风情,逋梅月色。画鼓红船,满湖春水断桥客。

当时何限俊侣,甚花天月地,人被云隔。却载苍烟,更招白鹭,一醉修江又别。今回记得。再折柳穿鱼,赏梅催雪。如此湖山,忍教人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