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pián shǒu jiù sǐ骈首就死 | 同“骈首就戮”。 | 清·昭梿《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呼其壮士出,以次斩戮,寂无一声,骈首就死。” |
jiù sǐ fú wēi救死扶危 | 救护生命垂危者,照顾危亡者。 | 唐 张鷟《龙筋凤髓判 左右骁卫》:“重人贱畜,往哲之嘉猷;救死扶危,明王之盛事。” |
sǐ qǐ bái lài死乞白赖 | 谓纠缠不休。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二回:“这可亏了他三个死乞白赖的拉住我,不叫我打他。” |
zuì yīng wàn sǐ罪应万死 | 形容罪恶极大。 | 《晋书 苻坚载记下》:“弟冲不识义方,孤背国恩,臣罪应万死。” |
jūn rǔ chén sǐ君辱臣死 | 封建礼教认为,帝王遭受耻辱,臣僚应当死节。 | 《国语·越语下》:“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 |
jiàn sǐ bù jiù见死不救 | 见到别人面临死亡威胁而不去救援。 | 元 关汉卿《救风尘》:“你做的个见死不救,可不羞杀桃园中杀白马,宰乌牛。” |
sǐ nǎo jīn死脑筋 | 思想僵化固执的人。 |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小爷叔,你真是死脑筋,旁人的话,哪里听得那么多。” |
shēng sǐ guān tóu生死关头 | 非生即死的紧急关头。 | 明·高攀龙《讲义·仁远乎哉章》:“此一转念,是生死关头,千圣都从此做成。” |
diào sǐ fú shāng吊死扶伤 | 吊祭死者,扶救伤者。 | 《南史·齐纪上·高帝》:“公奉辞伐罪,戒旦晨征,兵车始交,氛祲时荡,吊死扶伤,弘宣皇泽。” |
sǐ shuō huó shuō死说活说 | 一定要 | 从维熙《故乡散记》:“她死说活说把几条鱼放在锅台上。” |
qī shēng qī sǐ七生七死 | 见“七死七生”。 | |
qī sǐ qī shēng七死七生 | 亦作“七生七死”。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 | |
yī wén qián bī sǐ yīng xióng hàn一文钱逼死英雄汉 | 文:一个铜钱。指钱的作用很重要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23回:“相公年幼,休要妄费了。有时,看这东西不难;没有时,便一文钱逼死英雄汉。” |
bù dé qí sǐ不得其死 | 得:取得,获得。指人不得善终。 | 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
yī shēng jiǔ sǐ一生九死 | 谓经历多次生命危险而幸存。 | 明·刘道开《畴昔》诗:“畴昔干戈里,飘零剩此身;一生九死客,两代六朝人。” |
bù sǐ bù shēng不死不生 | 指超脱生死的界限。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大宗师》:“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
xiāng ěr zhī xià,bì yǒu sǐ yú香饵之下,必有死鱼 | 饵:引鱼上钩的食物。指鱼必为贪食而上钩。 | 《三略·上略》:“香饵之下,必有死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
zhòng shǎng zhī xià,bì yǒu sǐ fū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 指用重金悬赏,就会有勇于出来干事的人。 | 《后汉书 耿纯传》:“重赏甘饵,可以聚人者也。”李贤注引《黄石公记》:“芳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
shēng lǎo bìng sǐ生老病死 | 佛教认为出生、衰老、疾病、死亡是人生的“四苦”;后指社会生活中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重大生活现象。 | 《敦煌变文集 八相变》:“生老病死相煎逼,积财千万总成空。” |
sǐ gào huó yāng死告活央 | 苦苦恳求。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1回:“当下二人死告活央,说的西门庆肯了。” |
sǐ qiú bǎi lài死求百赖 | 见“死乞白赖”。 |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你死求百赖的叫我出去,出去干什么呀?” |
dà nàn bù sǐ大难不死 | 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形容幸运地脱险。 |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夫人云:皆是先生阴德太重,救我一家之命。因此遇大难不死,必有后程,准定发迹也。” |
kè sǐ tā xiāng客死他乡 | 客死:死在异乡或国外。死在离家乡很遥远的地方。 |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不争我病势正昏沉,更那堪苦事难支遣,忙赶上头里的丧车不远,眼见客死他乡有谁祭奠。” |
shì sǐ rú guī视死如归 | 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 |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吕氏春秋 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
sǐ yào miàn zǐ huó shòu zuì死要面子活受罪 | 指因爱面子而遭受痛苦。 |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阿巧姐却是有点如俗语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硬记三家出张,颇以为苦。” |
lín sǐ bù qiè临死不怯 | 怯:胆小,害怕。面临危险而毫不胆怯。 | 宋·洪迈《夷坚乙志》:“为言此人临死不怯,似亦可用。” |
shí sǐ bù wèn十死不问 | 谓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宽恕。 | 《北史·艺术传·皇甫玉》:“孝昭赐赵郡王十死不问,王喜曰:‘皇甫玉相臣,云当恶死,今复何虑?’” |
wàng shēng shě sǐ忘生舍死 | 忘却性命,不怕牺牲。 | 元·关汉卿《哭存孝》第四折:“呀,可怎生帐前空挂着虎皮袍,枉了你忘生舍死立唐朝。” |
zuì hé wàn sǐ罪合万死 | 万死:死一万次。形容罪恶极大。 | 《魏书·房法寿传》:“臣既小人,备荷驱使,缘百口在南,致拒皇略,罪合万死。” |
è sǐ shì dà饿死事大 | 饿死人是件大事。 | 清 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况贫能病人,饿死事大,不惟利禄之见,尽人难免。” |
sǐ shēng cún wáng死生存亡 | 生存或者死亡。常用比喻事态已经到了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亦作“生死存亡”。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定公十五年》:“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 |
qiáng sǐ lài huó强死赖活 | 同“强死强活”。 | 谷峪《三十张工票》:“大国强死赖活地把她拉到地里。” |
qiú shēng bù néng,qiú sǐ bù dé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 想死死不了,想活活不了。形容处境十分艰难。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4回:“屡次要寻自尽,无奈众人日夜提防,真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
shēng róng sǐ shuāi生荣死衰 | 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 《论语 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
suī sǐ yóu róng虽死犹荣 | 人虽然死了,但死得光荣。 | |
tù sǐ hú bēi,wù shāng qí lèi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 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失败或死亡而感到悲伤。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
wéi chén sǐ zhōng,wéi zǐ sǐ xiào为臣死忠,为子死孝 | 为:作为。为臣的应不惜生命忠于帝王,为子的应不惜生命孝顺父母。 | 明·吾丘瑞《运甓记·父子死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孩儿兄弟二人,情愿同爹爹出阵。” |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kuài置之死地而后快 | 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肠狠毒。 | 宋 苏舜钦《答韩持国书》:“被废之后,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
xiōng féi dì jí兄死弟及 | 原指哥哥死了,弟弟即位做君主。后也指弟弟接替哥哥的职位和事业。 | 《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不与当,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之辞也。” |
bù shēng bù sǐ不生不死 | 指超脱生死的界限。现指半死不活。 | 《入楞伽经》第八卷:“如来藏世间,不生不死,不来不去,常恒清凉不变。” |
shì sǐ bù cóng誓死不从 | 从:服从。发誓就是死也不服从。 |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7回:“宜之子誓死不从,而衣裳远避也。” |
rén zhī jiāng sǐ,qí yán yě shàn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 《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shēng sǐ róng rǔ生死荣辱 | 生存与死亡,荣耀和耻辱。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0回:“妾身国破家亡,今日生死荣辱,悉听大王之命。” |
huàn nàn xiāng sǐ患难相死 | 遇到患难彼此互相救助,甚至不惜生命。 | 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 |
lù sǐ bù zé yīn鹿死不择音 | 比喻只求能够安身,并不选择地方。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
yǐ sǐ jì zhī以死继之 | 不惜一死来把某事继续下去。形容决心很大,不可动摇。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九年》:“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
sǐ yù sù xiǔ死欲速朽 | 指人死了以后尸体腐朽得越快越好。人死入土为安。 | |
sǐ dào lín tóu死到临头 | 临:面临。快要到了死亡的时刻。 | 李晓明《平原枪声》:“马英如醉方醒,想不到死到临头却暂时逃出一条活命。” |
zhì sǐ bù wù至死不悟 | 到死都不觉悟。形容顽固不化。悟:醒悟。 | 晋 葛洪《抱朴子》:“求乞福愿,冀其必得,至死不悟,不亦哀哉?” |
tù sǐ quǎn jī兔死犬饥 | 比喻敌人灭亡后,功臣不受重用。 | 明·张居正《答两广刘凝斋言贼情军情民情》:“鸟尽弓藏,兔死犬饥,故诸将士多张大贼势者,亦未可尽以为然也。” |
duī duò sǐ shī堆垛死尸 | 堆垛:堆积;死尸:死人尸体。比喻文章一味拾取陈腐冷僻的典故,堆砌成文。 | 宋·许凯《彦周诗话》:“凡作诗若正尔填塞,谓之‘点鬼簿’,亦谓之‘堆垛死尸’。” |
rén wèi cái sǐ,niǎo wèi shí wáng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 旧时俗语。意思是为了追求金钱,连生命都可以不要。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3回:“俗话说得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当时袁伯珍听得这些说话,便要从此发一宗洋财。” |
tóng huàn nàn gòng shēng sǐ同患难共生死 | 指为了一定的目标共度患难,出生入死。 | 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八节:“罗马虽属落城,大事今且未了,余不能舍吾同患难共生死之部下,吾且将有所为。” |
rèn sǐ kòu ér认死扣儿 | 坚定地认为;固执己见。 | |
yī bǎ sǐ ná一把死拿 | 比喻因循守旧,不肯变通。 | 老舍《骆驼祥子》八:“祥子没说什么,等高妈走了,对自己点了点头,似乎是承认自己的一把死拿值得佩服,心中怪高兴的。” |
yī sǐ yī shēng一死一生 | 指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 | 《史记·汲郑列传》:“太史公曰: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
zhì sǐ mí tā至死靡它 | 至: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 《诗经 墉风 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
sǐ zhū gé xià zǒu shēng zhòng dá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 指人虽死,余威犹在。同“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 《晋书·宣帝纪》:“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
qī sǐ bā huó七死八活 | 如同多次死去活来一般。形容受尽痛苦。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你哄着谁哩,你把这个饿鬼弄的七死八活,却要怎么?” |
sǐ bù huǐ gǎi死不悔改 | 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顽固。 | 古华《芙蓉镇》第三章:“虽是吃后悔药可悲,但总比那些花岗岩脑壳至死不悔改的好得多。” |
dé yī zhī jǐ,sǐ kě wú hèn得一知己,死可无恨 | 知己:彼此相知的朋友;恨:遗憾。能得到一位知心朋友,就是死了也没有遗憾。形容知音难觅。 | 谢觉哉《知己难》:“所谓‘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得一知己,死可无恨’。” |
rèn sǐ lǐ ér认死理儿 | 坚持某种道理或理由。 | 王朔《一点正经没有》:“不准备变,岿然不动认死理儿不管山下旌旗是否在望。” |
zuì sǐ mèng shēng醉死梦生 | 见“醉生梦死”。 | 郭沫若《前茅·哀时古调》:“陈涉、吴广起田间,农民之中今在否?一笔,全勾,醉死梦生俦!” |
sǐ shāng zhěn jiè死伤枕藉 | 枕藉:纵横相枕而卧。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 | 清·吴趼人《痛史》第18回:“李恒的船,本来乘着北风,满拽帆篷而来,到此收篷不及,被守义一阵弩箭,射得众鞑子死伤枕藉。” |
sǐ shāng xiāng zhěn死伤相枕 | 枕:以头枕物。死亡受伤者相互枕藉而卧。形容伤亡者多。 | 唐·陆贽《请不置琼林大盈二库状》:“冻馁交侵,死伤相枕。” |
xū shēng làng sǐ虚生浪死 | 虚:空,徒然;浪:滥,放纵。活得毫无意义,死得毫无价值。形容虚度一生 | 《旧唐书·越王贞传》:“诸王必须以匡救为忠,不可虚生浪死,取笑于后代。” |
sǐ shēng yǒu mìng死生有命 | 指人的生死都是命中注定。 | 春秋·鲁·孔丘《论语·颜渊》:“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jìn jié sǐ dí尽节死敌 | 尽:竭尽;节:节操。竭尽节义,捐躯杀敌。指为正义而牺牲。 | 春秋·齐·管仲《管子·形势》:“入则务本疾作,以实仓廪;出则尽节死敌,以安社稷。” |
zhāo wén xī sǐ朝闻夕死 |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 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
zhāo wén dào,xī sǐ kě yǐ朝闻道,夕死可矣 |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 《论语 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shān kū shí sǐ山枯石死 | 极言年代久远。 | 明·刘基《沁园春》词:“任龙蛇歌怨,桑榆烟尽,山枯石死,毕竟何成。” |
dǎo jié sǐ yì蹈节死义 | 蹈:履行,实行。坚守节操,以身殉义。 | 《晋书·元帝纪》:“惟有蹈节死义,以雪天下之耻,庶赎斧钺之诛。” |
zhuǎn sǐ gōu qú转死沟渠 | 见“转死沟壑”。 | 《梁书·武帝纪上》:“征发闾左,以充缮筑。流离寒暑,继以疫厉,转死沟渠,曾莫收恤,朽肉枯骸,乌鸢是厌。” |
dà nàn bù sǐ,bì yǒu hòu lù大难不死,必有后禄 | 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将来必定有幸福。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1卷:“所以说:‘贵人无死法。’又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禄。’” |
xīn ruò sǐ huī心若死灰 | 形容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精神状态。现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 | 《淮南子·精神训》:“若然者,正肝胆,遗耳目,心志专于内,通达耦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浑然而往逯然而来,形若槁木,心若死灰。” |
bǎi zú zhī chóng,sǐ ér bù jiāng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 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
qiān shēng wàn sǐ千生万死 | 谓历尽艰险。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3回:“吾等千生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 |
rù sǐ chū shēng入死出生 | 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 清·夏燮《中西纪事》第八卷:“某经历海洋五十年,此身在炮弹中入死出生者数数矣!” |
sǐ bìng wú liáng yī死病无良医 | 死病:不治之症。比喻无法挽救。 | 《孔丛子·执节》:“以无异政,所以自退也。日死病无良医。” |
shēng sǐ kǔ hǎi生死苦海 | 佛教语。指众生轮回六道,生生死死,茫无涯际,有如大海。 | 唐·慧能《坛经·行由品》:“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
dǎ sǐ lǎo hǔ打死老虎 | 比喻抨击已失威势的人。 | 鲁迅《坟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我以为‘打死老虎’者,装怯作勇,颇含滑稽,虽然不免有卑怯之嫌,却怯得令人可爱。” |
sǐ yǒu yú zé死有余责 | 犹死有余辜。 | 汉·荀悦《汉纪·哀帝纪》:“幸得充位宰相,不能进贤退不肖,以此负国,死有余责。” |
xiào sǐ jiāng chǎng效死疆场 | 到边疆拼死报效国家。 | 明 张居正《再乞休致疏》:“虽执殳荷戈,效死疆场,亦所弗避。” |
shí shēng jiǔ sǐ十生九死 | 形容历尽艰险。 | 唐 韩愈《八月十五赠张功曹》诗:“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
zuì bù róng sǐ罪不容死 | 罪恶极大,处死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
jì ruò sǐ huī寂若死灰 | 寂:静悄悄,没有声音。一点声响也没有,像死灰一般的寂静。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37卷:“志心者,始终运意,行坐动形,寂若死灰,同于枯木,灭诸想念,唯一而已。” |
shì sǐ bù èr誓死不贰 | 立誓至死不生二心。形容忠贞不渝或意志坚定专一。 | 《宋书·邓琬传》:“宜速处分,为一战之资,当停据盆城,誓死不贰。” |
zhū mén jiǔ ròu chòu,lù yǒu dòng sǐ g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门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 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tóng shēng sǐ gòng huàn nàn同生死共患难 | 指为了一定的目标共度患难,出生入死。 | 方志敏《狱中纪实》:“将狱中情形描写出来,使全国红军和革命的工农群众,知道他们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们,正在国民党监狱内,挨日子。” |
shēng yú yōu huàn ér sǐ yú ān l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忧患:患难。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萎靡致死。 |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死于安乐也。” |
sǐ yǒu yú xié死有余僇 | 犹死有余辜。 | 明·沈德符《野获编·世宗废后》:“至杀无辜,如文臣李梦阳、内臣何文鼎辈所奏,真死有余僇。” |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sǐ bù jiāng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 百足:虫名,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僵:肢体僵硬不能活动。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 | 三国 魏 曹冏《六代论》:“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此言虽小,可以譬大。” |
lín sǐ bù kǒng临死不恐 | 恐:恐惧。遇到危难,毫不畏惧。 | 西汉·刘秀《新序·义勇》:“吾闻知命之士,见利不动,临死不恐。” |
shǐ sǐ wú èr矢死无贰 | 矢:通“誓”;贰:二心。誓死不怀二心。 | 《明史·忠义传·琴彭》:“茶笼守彭被困孤城,矢死无贰。” |
xīn shēng wù sǐ欣生恶死 | 欣:喜悦;恶:憎恨,讨厌。贪生怕死。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38卷:“元始天尊告诸四众:一切众生,贪着有功,欣生恶死。” |
sǐ mǎ dāng huó mǎ yī死马当活马医 | 比喻明知事情已经无可求药,仍然抱万一希望,积极挽救。也泛指做最后的尝试。 | 清 顾张思《土风录》第13卷:“知不可救,姑且医治曰‘死马当活马医’。” |
sǐ duì tóu死对头 | 指难以和解的仇敌。 | 高阳《胡雪岩全传·萧瑟洋场》:“现在他们怕我们防得厉害,犯不着为这点小事,做成个死对头。” |
sǐ bù kāi kǒu死不开口 | 至死也不说话。指缄口不言 | 老舍《四世同堂》:“别跟我装蒜了,死不开口。打开天窗说亮话,你的小命攥在我手心里。” |
qì shēng qì sǐ气生气死 | 气:气恼。气得死去活来。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二回:“那妇人气生气死,和他合了几场气。” |
sǐ bù yào liǎn死不要脸 | 指没有害羞的意思 | 曲波《林海雪原》:“真他妈的吊死鬼擦粉,死不要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