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hèng mán wú lǐ横蛮无理 | 态度粗暴,不讲道理。 | 罗广斌《红岩》第13章:“余新江望着眼前这个横蛮无理、惯于装腔作势的敌人,气愤地握紧了拳头。” |
mán fēng zhàng yǔ蛮风瘴雨 | 蛮:荒凉的南方;瘴:瘴气。指南方有烟雨瘴气的地方。泛指十分荒凉的地方。 | 明·周楫《西湖二集·吹风箫女诱东墙》:“为使君洗尽蛮风瘴雨,作《霜天晓》。” |
mán yān zhàng yǔ蛮烟瘴雨 | 指南方有瘴气的烟雨。也泛指十分荒凉的地方。 | 宋 黄公度《眼儿媚 梅词和傅参议韵》词:“如今憔悴,蛮烟瘴雨,谁肯寻搜。” |
mán lái shēng zuò蛮来生作 | 形容强迫。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6回:“岂有此理!这事可是蛮来生作得的吗?” |
chǔ guǎn mán xián楚管蛮弦 | 泛指南方的管弦乐器。 | 唐·李商隐《燕台·冬》诗:“楚管蛮弦愁一概,空城舞罢腰支在。” |
zhàng yǔ mán yān瘴雨蛮烟 | 指南方有瘴气的烟雨。 | 宋 辛弃疾《满江红 送汤朝美自便归》词:“瘴雨蛮烟,十年梦,尊前休说。” |
zhàng yǔ mán yún瘴雨蛮云 | 瘴:瘴气;蛮:南方荒无人烟的地区。形容南方边远地区的恶劣自然环境。 | 宋·陆游《涪州》诗:“使君不用勤留客,瘴雨蛮云我欲愁。” |
lóng huāng mán diàn龙荒蛮甸 | 指边远蛮荒之地。亦指边远之地的少数民族国家。 | 《宋书·武帝纪》:“遂乃三浮伪主,开涤五都,雕颜卉服之乡,龙荒朔漠之长,莫不回首朝阳,沐浴玄泽。” |
hú jiǎo mán chán胡搅蛮缠 | 不讲道理,纠缠不放。 | 清·邵振华《侠义佳人》第一回:“我说的正经话,你不听;胡搅蛮缠的说了这些闲篇儿,谁来听你!” |
mán hèng wú lǐ蛮横无理 | 野蛮横暴;不讲道理。 | 刘操南《武松演义》第六回:“武松在旁边说话不得,恼恨县主得了贿银,这样蛮横无理。” |
nán mán xiāng shé南蛮鴂舌 | 旧时讥人操难懂的南方方言。鴂,伯劳鸟。 | |
mán chù zhī zhēng蛮触之争 | 蛮:蛮氏;触:触氏。《庄子》中的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 | 战国·宋·庄周《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
mán chù xiāng zhēng蛮触相争 | 蛮触:蛮氏、触氏,《庄子》寓言中的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 | 《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
nán mán jué shé南蛮鴃舌 | 鴃:即伯劳。原为孟子讥讽楚人许行说话如鸟语。后用以讥笑操南方方言的人。 | 《孟子 滕文公上》:“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
mán zhēng chù dòu蛮争触斗 | 蛮:蛮氏;触:触氏。《庄子》中的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 | 战国·宋·庄周《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
mán yān zhàng wù蛮烟瘴雾 | 指南方的烟雨瘴气。借指荒凉地区。 | 宋 欧阳修《再和公仪赠白鹇》:“蛮烟瘴雾虽生处,何必区区忆陋邦。” |
chù dòu mán zhēng触斗蛮争 | 触和蛮。《庄子》寓言中蜗牛角上两个小国。见《庄子·则阳》。后因以“触斗蛮争”喻为私利而争斗。 | 清·尤侗《注云飞·十空曲》:“竖子英雄,触斗蛮争蜗角中。” |
mán bù jiǎng lǐ蛮不讲理 | 蛮:野蛮;粗暴。态度蛮横;不讲道理。 |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我们社会里,也有少数不顾公共利益,蛮不讲理,行凶犯法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