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yī yè bì mù,bù jiàn tài shān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 蔽:遮挡;泰山:山名。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 《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
mù dèng kǒu jiāng目瞪口僵 | 同“目瞪口呆”。 | 郁达夫《迟桂花》:“我那忠厚老实的娘……一听了媒人的这一番说话,目瞪口僵,立刻就滚下了几颗眼泪来。” |
mù xiù méi qīng目秀眉清 | 目:眼睛;秀:秀丽;眉:眉毛;清:清新。形容人容貌清秀俊美。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回:“更兼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 |
chēng mù jiǎo shé瞠目挢舌 | 瞠:瞪着眼睛;挢:翘起。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 曾朴《答胡适之书》:“我有时谈到外国诗,大家无不瞠目挢舌,认为诗是中国的专有品。” |
kǒu fèi mù chì口沸目赤 | 形容人情绪激动,声音脸色都很严厉的样子。 |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言人之非,嗔目扼腕,疾言喷喷,口沸目赤。” |
mù bù páng shì目不旁视 | 视:看。形容对身边的事物不关心或不愿看。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20回:“李玄此时一秉虔诚,目不旁视。” |
mù bù wàng shì目不妄视 | 妄:胡乱。不随便乱看。形容遵守礼制。 | 《仙传拾遗·杨通幽》:“护气希言,目不妄视,绝声利,远嚣尘,则可以凌三届,登太清矣。” |
chēng mù jié shé瞠目结舌 | 瞠:瞪着眼睛;结舌:翘起舌头落不下。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而一时无法对付的样子。也作“结舌瞠目”。 |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
miàn mù lí hēi面目黎黑 | 面貌黑黄色。形容憔悴的样子。 |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手足胼胝,面目黎黑。” |
yǒu mù gòng dǔ有目共睹 | 睹:看见。大家的眼睛都能看得见。形容极其明显。 | 清 钱谦益《钱牧斋尺牍 上卷 与王贻上之一》:“惟有日、贝叶,清闲送老。世间文字茫茫如前尘积却,门下散花落彩如卿云在天,有目共睹。” |
zhí méi nù mù直眉怒目 | 形容发怒的样子。 |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十七:“孔二老婆并不上他的当,直眉怒目骂他。” |
ěr mù zhòng duō耳目众多 | 耳目:指为别人打探消息的人。周围注意的人很多。也指为刺探情报的人很多。 |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六回:“只是目下耳目众多,恐有泄漏,实属不便。” |
chù mù jiē shì触目皆是 | 触目:目光所及;皆:都。眼睛所见到的都是。 | 鲁迅《华盖集续编 一点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 |
yǒu mù gòng jiàn有目共见 | 谓人人都看见,极其明显。 | 清·陈确《大学辨一·翠薄山房帖》:“《大学》纷纷言先言后,有目共见。” |
mù guāng duǎn qiǎn目光短浅 | 缺乏远见卓识的、只顾眼前利益的性质或状态 |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章:“这位精明的庄稼人思前想后,竟得出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结论。” |
mù zhǐ qì shǐ目指气使 | 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指使人。形容态度骄横傲慢。 | 西汉 刘向《说苑 君道》:“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 |
yàn lì duó mù艳丽夺目 | 夺目:耀眼。形容花朵或女子姿色鲜艳美丽耀眼 | 巴金《春》:“红白色的花朵掩映在一簇簇的绿叶丛中,愈显得艳丽夺目。” |
mù sòng shǒu huī目送手挥 | 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用。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 | 三国魏·稽康《赠兄弟才公穆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
fū qī fǎn mù夫妻反目 | 反目:翻眼相看,不和睦。指夫妻不和、吵架。 | 《周易·小畜》:“舆说辐,夫妻反目。” |
bì rén yǎn mù避人眼目 | 见“避人耳目”。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每日一入学中,四处各坐,却八目勾留,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却外面自为避人眼目。” |
gān xīn míng mù甘心瞑目 | 瞑目:闭上眼睛,指死去。心甘情愿,死了也不遗憾。 | 《后汉书·马授传》:“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 |
yáng méi shùn mù扬眉眴目 | 横眉怒目。 | 《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忽然化出毒龙,口吐烟云,黑天翳日,扬眉眴目,震地雷鸣。” |
guāng cǎi shè mù光彩射目 | 光彩:光泽和颜色;射:照射。形容光泽色彩鲜艳耀眼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第一卷:“几、榻、裙、衣,不知何名,光彩射目。” |
yú mù hùn zhū鱼目混珎 | 见“鱼目混珠”。 | |
mù luàn jīng mí目乱睛迷 | 见“目乱精迷”。 |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乐寺》:“异端奇术,总萃其中。剥驴投井,植枣种瓜,须臾之间皆得食。士女观者,目乱精迷。” |
shǒu huī mù sòng手挥目送 | 手挥:挥动手指弹琴;目送:眼睛追视归鸿。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做。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 | 三国 魏 稽康《四言赠兄秀才公穆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
mù bù kuī yuán目不窥园 | 窥:瞥看。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几年中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 | 东汉 班固《汉书 董仲书传》:“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
mù kōng yī qiè目空一切 | 空:什么也没有。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52回:“但他恃着自己学问,目空一切,每每把人不放在眼内。” |
gāng mù bù shū纲目不疏 | 比喻法令细密。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刘公幹以失敬罹罪,文帝问曰:‘卿何以不谨于文宪?’桢答曰:‘臣诚庸短,亦由阶下纲目不疏。’” |
jīn gāng nù mù金刚怒目 | 金刚:旧时寺院山门内的四大天王塑像;俗称四大金刚。形容面目威猛可怕。原作“金刚努目”。 | 宋 庞元英《谈薮 薛道衡》:“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
yōng ěr sú mù庸耳俗目 | 指学识浅薄的人。 | 清·朱仕琇《与林穆庵书》:“此数人知之,遂足为名一世,而无问千百庸耳俗目之扰扰耶!” |
níng rán zhāng mù狞髯张目 | 犹言吹胡瞪眼。形容暴怒。 | 清·王韬《瓮牖馀谈·贼中悍酋记》:“曾贼知军门自至,突出欲擒之,狞髯张目,勇气百倍,直呼军门名。” |
zhāo zhāo zài mù昭昭在目 | 形容大家看得明明白白。 | 唐·裴度《寄李翱书》:“贾谊之文,化成之文也,铺陈帝王之道,昭昭在目。” |
běn lái miàn mù本来面目 | 本来:原来的;面目:面貌。原是佛教用语;指人的本性;后比喻人或事物原来的样子。 | 宋 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常如故。” |
mù pī shǒu chāo目披手抄 | 披:翻阅。边读书边抄录。形容读书刻苦认真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序》:“终日明窗净几,目披手抄,诚心好之,遂忘其劳。” |
shì mù yǐ dài拭目以待 | 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以待。” |
yī mù wǔ xíng一目五行 | 犹一目十行。 | 《辽史·杨遵勖传》:“天下之事,丛于枢府,簿书填委。遵勖一目五行俱下,判决如流。” |
yī zhǐ bì mù,bù jiàn tài shān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 蔽:遮盖;泰山:山名。一根手指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 谢觉哉《关于独立思考》:“至于全体的事,不管好处多大,总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
méi mù bù qīng眉目不清 | 眉目:条理。事物条理不清或文章没有条理。 | 《人民日报》1951.6.6:“交代不明,眉目不清,也是常见的缺点。” |
mù bù zhuǎn jīng目不转睛 | 睛:眼珠。眼睛不眨;眼珠不转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看得出神。 | 晋 杨泉《物理论》:“子义燃烛危坐通晓,目不转睛,膝不移处。” |
guā mù xiāng dài刮目相待 | 刮目:擦眼睛,表示用新眼光看人。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yǎn mù bǔ què掩目捕雀 | 遮着眼睛捉麻雀。比喻自己骗自己。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琳传》:“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大国之事,其可以诈立乎!” |
máng mù lè guān盲目乐观 | 盲:瞎,盲从。指不根据实际情况高兴得太早。 | 徐光耀《平原烈火》:“前一种是不看条件,盲目乐观。” |
mǎn mù chuāng yí满目疮痍 | 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祸的景象。 | 《辛亥革命 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惟自武汉事起,各省响应,兵连祸结,满目疮痍。” |
mù mí wǔ sè目迷五色 | 迷:迷乱;五色:指各种颜色。眼睛被五彩缤纷的事物所迷惑。形容色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也形容事物错综复杂;辨不清本质所在。 | 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
miàn mù zhēng níng面目狰狞 | 狰狞:面目凶恶。形容面目凶狠可怕。亦作“面貌狰狞”、“狰狞面目”。 | 清·吴趼人《九命奇冤》第13回:“另外还有两人……都是身材骄健,面目狰狞。” |
huò mù kāi jīn豁目开襟 | 豁目:开阔眼界;襟:襟怀,胸怀。极目远视,开阔胸襟 | 唐·李中《登毗陵青山楼》诗:“高楼闲上对晴空,豁目开襟半日中。” |
chēng mù shēn shé瞠目伸舌 | 瞠:瞪着眼睛。瞪眼伸出舌头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6回:“吓得瞠目伸舌,险些儿成了痴呆病。” |
dài mú qīng ěr戴目倾耳 | 戴目:仰视的样子;倾耳:侧着耳朵细心倾听。认真听,抬头看。形容殷切期盼 | 东汉·班固《汉书·贾山传》:“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耳听。” |
chēng mù zé shé瞠目咋舌 | 瞠:瞪着眼睛。瞪眼伸出舌头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31回:“桂芳与文炜听了,不由的瞠目咋舌者,竟不知于冰为何如人。” |
chù mù jīng xīn触目经心 | 见到而萦烦于心。 | 明·何大复《感春》诗:“风光物色元非恶,触目经心偏苦情。” |
méi mù fēn míng眉目分明 | 眉目:眉毛和眼睛,泛指容貌。容貌清楚。形容面容端正清晰。 | 杨朔《泰山极顶》:“万里长空,云彩丝儿都不见,素常雾腾腾的山头,显得眉目分明。” |
mù xuàn shén mí目眩神迷 | 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 | 曾朴《孽海花》第十回:“场上陈列着有锦绣的,有金银的,五光十色,目眩神迷,顿时吓得出神。” |
mù luàn jīng mí目乱精迷 | 眼花缭乱,神情迷惑。形容所见情景复杂纷繁或怪异多变,令人惊异。 |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乐寺》:“异端奇术,总萃其中。剥驴投井,植枣种瓜,须臾之间皆得食。士女观者,目乱精迷。”精,一本作“睛”。 |
yǒu mù gòng shǎng有目共赏 | 赏:称赞。谁看见了都称赞。 | 清 陈裴之《湘烟小录 瑞兰雪涕拜题》:“云公子人品学问,有目共赏。” |
huī huáng duó mù辉煌夺目 | 夺目:耀眼。形容光彩耀眼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回:“只见四壁排列的,都是周彝商鼎,奇巧玩物,辉煌夺目。” |
mù jiāo xīn tōng目交心通 | 以眼色传情,心中相互沟通。 | 宋·无名氏《鬼董》第二卷:“卜居西湖,邻邸有白衣少妇来寓,艳冶而慧,始见犹自匿,稍久,目交心通。” |
mù xuàn shén yáo目眩神摇 | 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 明·郭勋《英烈传》第40回:“今来宝刹,得睹人间未见之珍,天下罕有之物,令人目眩神摇,不知身在何世。” |
guì ér jiàn mù贵而贱目 | 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 汉 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
shén yáo mù xuàn神摇目眩 | 摇:摆动;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 | 清·陆次云《费宫人传》:“每升御坐,辄神摇目眩,见白衣人长数丈者在前立。” |
mù bié huì fēn目别汇分 | 指分门别类。 | 明 宋濂《丽水黄府君墓铭》:“习五经约知其说,尤深于《易》,旁通诸家言,目别汇分,咸得其统绪。” |
bì mù sāi cōng闭目塞聪 | 聪:听觉敏锐,这里指听觉。闭着眼睛,堵住耳朵。形容对外界事物全不了解。亦作“闭目塞听”、“闭明塞聪”、“闭目掩耳”。 | 汉·王充《论衡·自纪》:“闭目塞聪,爱精自保。” |
sǐ bù bì mù死不闭目 | 死了也不闭眼。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形容极不甘心。 | 《旧唐书·韩愈传》:“穷思毕精,以赎前过,怀痛穷天,死不闭目。” |
mù kōng yī shì目空一世 | 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 | 明 焦竑《李氏焚书序》:“宏甫快口直肠,目空一世,愤激过甚,不顾人有忏者。” |
shì mù ér guān拭目而观 | 视:看待。把有这回事看得就像没有这回事一样。形容不当一回事。 | 宋·杨万里《上寿皇乞留张栻黜韩玉书》:“天下方拭目而观,非观朝廷也,观栻也。” |
cháo yě cè mù朝野侧目 | 朝野:朝廷与民间;侧目:不敢正视。官吏和平民都不敢正眼相看。形容权势大令人生畏。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40卷:“权尊势忠,朝野侧目。” |
méi qīng mù lǎng眉清目朗 | 眉:眉毛;清:清新;目:眼睛。形容人容貌清秀俊美。 | 元·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一折:“真乃是眉清目朗,可怎生流落在村庄深巷。” |
bì mù sè ěr闭目塞耳 | 堵塞视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或不了解。 | 《隋书 东夷传 高丽》:“王乃坐之空馆,严加防守,使其闭目塞耳,永无闻见。” |
guāng cǎi duó mù光采夺目 | 形容鲜艳耀眼。同“光彩夺目”。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玉台翠树,光采夺目。” |
héng méi nù mù横眉怒目 | 眉毛横竖;双目怒睁。形容强、凶狠的神情。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1回:“不一时,只听得院子里许多脚步响,早进来了横眉怒目,挺胸凸肚的一群人。” |
shuǐ mǔ mù xiā水母目虾 | 《文选 郭璞〈江赋〉》:“璅蛣腹蟹,水母目虾。”李善注引《南越志》:“扞水母呴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后因以“水母目虾”喻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 | 《文选·郭璞〈江赋〉》:“璅蛣腹蟹,水母目虾。”李善注引《南越志》:“扞水母呴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 |
zhē yǎn ěr mù遮掩耳目 | 见“遮人眼目”。 | 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听说事后执政府乘人不知,已将尸首掩埋了些,以图遮掩耳目。” |
ěr shì mù tīng耳视目听 | 用耳朵看,用眼睛听。三代道家荒唐地认为视听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
mù tiāo xīn yuè目挑心悦 | 眉眼传情,两心相悦。 | 明·汪道昆《高唐梦》:“说甚么目挑心悦;便教他毛嫱、西子,总非同列。” |
méi yáng mù zhǎn眉扬目展 | 展:伸张。形容神采飞扬,精神振奋。 | 清·李渔《闲情偶寄·宾白》:“同一话也,以尖新出之,则令人眉扬目展,有如闻所未闻。” |
yuè mù shǎng xīn悦目赏心 | 看了美好景物而心情舒畅。 | 叶圣陶《倪焕之》十七:“农场里的木芙蓉开了,共引为悦目赏心的乐事。” |
nù mù ér shì怒目而视 | 怒目:瞪着发怒的眼睛;视:看。非常愤怒地瞪着双眼看。 | 明 施耐庵《水浒传》:“林冲、杨志怒目而视,有欲要发作之色。” |
luàn rén ěr mù乱人耳目 | 乱:扰乱。指故意去迷惑人。 | 茅盾《子夜》:“我倒疑惑那是吴荪甫他们故意造的谣言,乱人耳目!” |
yuān jiān chái mù鸢肩豺目 | 耸肩似鹰,目凶如豺。形容人相貌阴险凶恶。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梁冀传》:“冀字伯卓。为人鸢肩豺目。” |
qiǎo lì míng mù巧立名目 | 名目:各种名称、项目。用欺骗的手段设立各种名目;以达到不正当目的。 | 明 李开先《闲居集》:“又将郭宗报出水退正湖地三百顷余,不补原包套征粮地数,巧立名目,作为册外,私自收受。” |
hàng mù shí jiān蒿目时艰 | 蒿目:极目远望;时艰:艰难的局势。指对时事忧虑不安。 | 庄周《庄子 骈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
mù mù xiāng qù目目相觑 | 同“面面相觑”。 | 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我恰才见阿妈和四个叔叔都目目相觑,其中必然暗昧。” |
jīn bì guā mù金篦刮目 | 比喻翻然醒悟。 | 梁启超《读〈日本书目志〉书后》:“然今及铁舰之未来功也,吾速以金篦刮目,槐柳取火,尤不容缓也。” |
qīng ěr zhù mù倾耳注目 | 注目:集中视线注意看。原形容权势极大,为众敬畏。后也形容注意力极其集中。 |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 |
mù nì ér sòng目逆而送 | 逆:迎。目逆:眼睛迎着当面走过来的人。眼睛注视着迎来,注视着送走。形容对所见的人十分关注或敬佩。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jīng xīn chù mù惊心怵目 | 同“惊心骇瞩”。 | 季新《红楼梦新评》:“如今批了出来,准科学的学理,以指中国家庭的种种症结,使人阅之,惊心怵目。” |
mù kōng sì hǎi目空四海 | 四海:指全国各地。眼看四海之内皆空。比喻目中无人、狂妄或自负之甚。 | 宋·陈亮《题喻季直文编》:“何茂恭目空四海,独能降意于一世豪杰。” |
tóu hūn mù yūn头昏目晕 | 犹言头昏眼花。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3回:“贾政看了,气的头昏目晕。” |
ěr mù yī xīn耳目一新 | 听到、看到的跟以前不同;感到新鲜。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 | 北齐 魏收《魏书 河南王传》:“齐人爱咏,咸日耳目更新。” |
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 《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
yǒu hé miàn mù有何面目 | 指没有脸见人。 | 《后汉书·赵苞传》:“食禄而避难,非忠也,杀母而全义,非孝也,如是,有何面目立于天下。” |
shǔ mù cùn guāng鼠目寸光 | 老鼠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寸远的地方。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 清 蒋士铨《临川梦》:“寻章摘句,别类分门,凑成各样新书,刻板出卖。吓得那一班鼠目寸光的时文朋友,拜到辕门,盲称吓赞。” |
chù mù shāng huái触目伤怀 | 见“触目伤心”。 | 朱自清《背影》:“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不能自己。” |
zhòng mù zhāo zhāng众目昭彰 | 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昭彰:明显。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在你家里搜出人腿来,众目昭彰,一传出去,不见得轻放过了你。” |
yī mù liǎo rán一目了然 | 目:看。了然:明明白白的样子。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7卷:“见得道理透后,从高视下,一目了然。” |
chī mù hǔ wěn鸱目虎吻 | 鸱:鹞鹰,一种猛禽;吻:嘴唇边。形容人相貌阴险凶恶。 | 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中》:“莽所谓鸱目虎吻豺狼之声者也,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 |
cè mù ér shì侧目而视 | 侧目:斜着眼睛;视:看。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去看。形容拘谨畏惧或愤怒的样子。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汲郑列传》:“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
yuè mù yú xīn悦目娱心 | 使眼睛高兴,使心里快乐。形容使人感到美好快乐。 | 宋·张舜民《与石司理书》:“大凡人见悦目娱心之物固所喜。” |
jí mù yuǎn tiào极目远眺 | 极:尽;眺:望。尽眼力之所及眺望远方。 | 三国·魏·王朗《与许靖书》:“子虽在裔土,想亦极目而迥望,侧耳而遐听,延颈而鹤立。” |
miàn mù yī xīn面目一新 | 一下子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