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shì miàn róng yán拭面容言 | 拭:擦;拭面:擦去别人吐在自己脸上的唾沫;容言:听取别人意见。泛指接受别人的批评,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五回:“妇人轻丧武夫功,先轸当时怒气冲,拭面容言无愠意,方知嗣伯属襄公。” |
miàn hóng jǐng chì面红颈赤 | 见“面红耳赤”。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四卷:“倘有不达时务的,捉空摘了一花一蕊,那老儿便要面红颈赤,大发喉急。” |
lù miàn pāo tóu露面抛头 | 抛:暴露。露出头和面孔。原指妇女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中。现指公开露面。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回:“倘久后此城一破,使我妻女擒往朝歌,露面抛头,尸骸残暴,惹天下诸侯笑我为无谋之辈;不若先杀其妻妇,然后自刎,庶几不失丈夫之所为。” |
miàn péng kǒu yǒu面朋口友 | 谓非真诚相交的朋友。 |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面朋口友,固不足怪。欲明通财之义,非道义之交不可。” |
yǒu yuán qiān lǐ lái xiāng huì,wú yuán duì miàn bù xiāng féng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 缘:缘分。有缘分的人即使相隔千里,也会相聚在一起。没有缘分的人即使面对面走过,也聚不到一块。 |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14出:“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
miàn miàn yuán dào面面圆到 | 见“面面俱到”。 | 鲁迅《朝花夕拾·无常》:“所以看客对于他们不很敬畏,也不大留心,除了念佛老妪和她的孙子们为面面圆到起见,也照例给他们一个‘不胜屏营待命之至’的仪节。” |
shěn qǔ miàn xīn审曲面埶 | 亦作“审曲面势”。原指工匠做器物时审度材料的曲直。后指区别情况,适当安排营造。 | |
gé miàn quān xīn革面悛心 | 见“革面洗心”。 | 唐·刘禹锡《代谢赴行营表》:“以忠义感胁从之伍,以含弘安反侧之徒。革面悛心,期乎不日。” |
tuò miàn zì gān唾面自干 | 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让它自干。形容受了污辱,极度容忍,不加反抗。 | 《新唐书 娄师德传》:“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有人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
miàn sì xuē pí面似靴皮 | 脸上皮肤如同靴皮。形容满脸皱纹。 |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田元均为人宽厚长者,其在三同,深厌干请者,虽不能从,然不欲峻拒之,每温颜强笑之,尝谓人曰:‘作三司使数年,强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 |
ěr tí miàn mìng耳提面命 | 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严厉而又恳切的教导。 | 《诗经 大雅 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
hú miàn niǎo xíng鹄面鸟形 | 鹄:天鹅。形容面容憔悴,身体瘦弱。 | 元·王恽《入奏行》:“扶羸载瘠总南逋,鹄面鸟形犹努力。” |
gé miàn xǐ xīn革面洗心 | 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改过,重新做人。 | 《周易 革》:“君子豹变,小人革面。” |
suì miàn àng bèi睟面盎背 | 指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貌,敦厚之态。指有德者的仪态。 | 《孟子 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见於面,盎於背,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
lèi liú mǎn miàn泪流满面 | 眼泪流了一脸。形容极度悲伤。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回:“言讫,以印绶付之,泪流满面。” |
tiě miàn qiāng yá铁面枪牙 | 比喻坚忍不拔,刻苦自励。 | 明 李贽《咏古》之一:“卧薪尝胆为吞吴,铁面枪牙是丈夫。” |
zhuǎn miàn wú qíng转面无情 | 翻脸不认人。 | |
miàn yú bèi huǐ面谀背毁 | 见“面誉背毁”。 | 宋·陈文蔚《双溪书院揭示》:“惟自近世以来,朋友道弊,群居之时,笑侮戏谑,面谀背毁,善不相告,失不相正。” |
miàn zhēng tíng lùn面争庭论 | 同“面折庭争”。 | 宋·欧阳修《上范司谏书》:“他日闻有立天子陛下,直辞正色,面争庭论者,必范君也。” |
miàn hóng ěr rè面红耳热 | 见“面红耳赤”。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可怜裴兰孙是个娇滴滴的闺中处子,见了一个陌生人,也要面红耳热的。” |
chū tóu lù miàn出头露面 | 在人多的场合公开出现;也指在众人面前出风头表现自己;又常因出现于公共场合而出名。还指出面活动、做事、讲话。 | 明 施耐庵《水浒传》:“孙二娘从小出头露面,况是过来人,惯家儿,也不害什么羞耻。” |
ròu tǎn miàn fù肉袒面缚 | 肉袒: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面缚:两手反绑面对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脱去上衣,反缚着手。形容顺从投降。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宋微子世家》:“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
miàn shì bèi fēi面是背非 | 当面赞成,背后反对。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反比那面是背非,临财苟得,见利忘义,一班峨冠博带的不同。” |
chù shì miàn qiáng触事面墙 | 触:接触;面墙:面对墙。形容遇事像面墙而立,一无所知。 | 晋·姚兴《重答安成侯嵩》:“吾常近之才,加以多事昏塞,触事面墙,不知道理安在。” |
nán miàn chēng wáng南面称王 | 南面:古代帝王临朝坐北朝南。指称王称帝 | 《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信能右折燕齐,左振扶桑,凌轹沙漠,南面称王。” |
yóu tóu fěn miàn油头粉面 | 形容人打扮得俏丽妖艳。 | 元 贾仲名《对玉梳》第二折:“俺这粉面油头,便是非灾横祸;画阁兰堂,便是地网天罗。” |
yǎng miàn cháo tiān仰面朝天 | 脸朝上平卧或身向后摔倒的样子。 |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四十九回:“江樊往后退了几步,身不由己的也就仰面朝天的躺下了。” |
xīn bù fù rén,miàn wú cán sè心不负人,面无惭色 | 负:亏欠;惭:羞愧。内心没有对不起人的对方,表情也就会很坦然。 | 《新编五代史评话·唐史》:“若以爱惜库物,遭大王杀死,仆见先王于地下,面无惭色矣。” |
yǎn miàn shī sè掩面失色 | 掩:遮盖。遮着脸不敢看,脸因惊恐而变色。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5回:“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 |
rén miàn shòu xīn人面兽心 | 空有人的外貌;品德却像兽类。形容品德极坏。 | 东汉 班固《汉书 匈奴传赞》:“夷狄之人贪而好利,披发左衽,人面兽心。” |
bié kāi shēng miàn别开生面 | 别:另外;开:开辟;开创;生面:新的面目。原指画像经重新绘制;面目一新。后比喻另外开辟一种新局面或创造一种新的风格式样。 | 唐 杜甫《丹青引》:“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赵次公注:“凌烟画像颜色已暗,而曹将军重为之画,故云开生面。” |
sì miàn chǔ gē四面楚歌 | 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 《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示例〗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
hú xíng niǎo miàn鹄形鸟面 | 指饥疲瘦削的样子。 | 明归有光《送宋知县序》:“岁复荐饥,侯加意抚恤,向之逃亡者,鹄形鸟面,争出供役。” |
miàn miàn sī qù面面厮觑 | 见“面面相觑”。 | 《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崔宁]到家中问丈人丈母,两个面面厮觑。” |
xǐ xīn huí miàn洗心回面 | 见“洗心革面”。 | 清·钱谦益《王淑士墓志铭》:“习其反复教诲,出于至诚,莫不洗心回面,誓不忍负。” |
miàn rú tǔ sè面如土色 | 土色:灰黄色。脸色像泥土的颜色一样。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 《敦煌变文集 捉季布传文》:“归到壁前看季布,面如土色结眉额。” |
miàn bù gǎi róng面不改容 | 谓脸色不改变。形容遇到危难时,镇定自若。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3回:“吉平面不改容,略无惧怯。” |
sēng lái kàn fó miàn僧来看佛面 | 僧:和尚。和尚来了要看在佛的面子招待他。比喻看有关人士的面子对待来者。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回:“这个人是你王公公荐来的,僧来看佛面,不可轻慢于他。” |
chén miàn àng bèi晬面盎背 | 谓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貌,敦厚之态。指有德者的仪态。语本《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 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上》:“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
fěn miàn zhū chún粉面朱唇 | 白面红唇。有时形容面颜姣美。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说着,果然出去带进一个小后生来,较宝玉略瘦些,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 |
zhū chún fěn miàn朱唇粉面 | 形容女子貌美。亦指美女。 | 元·高明《琵琶记·牛氏归奴》:“绣屏前品竹弹丝,摆列的是朱唇粉面。” |
fěn shì mén miàn粉饰门面 | 粉饰:打扮,装饰。比喻只把外表装饰得很美观 | 周恩来《论中国的法西斯主义——新专制主义》:“各级参议会、新县制等,都是粉饰门面的欺人摆设。” |
miàn rú fù fěn面如傅粉 | 形容男子美貌。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
tiě miàn yù shǐ铁面御史 | 宋赵抃为殿中侍御史,弹劾权贵,刚直无私,人称“铁面御史”。后泛称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公正严明的官员。 | 《宋史·赵抃传》:“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 |
miàn mìng ěr tí面命耳提 | 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 宋 刘克庄《拟撰科诏回奏》:“词意有未稳处,仰荷明主亲酒奎画,不啻面命耳提。” |
miàn hóng miàn chì面红面赤 | 谓双方因争执而变脸。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自蒙泰山错爱,将令爱嫁事小人……虽不曾生半个儿女,未曾面红面赤,半点相争。” |
hú miàn jiū xíng鹄面鸠形 | ①面容枯樵,形体瘦削。形容饥疲的样子。②指枯樵瘦削的人。 | 《明史 忠义传七 耿廷箓》:“小怨必报,何不大用于断头饮血之元凶;私恩必酬,何不广用于鹄面鸠形之赤子。” |
gé miàn gé xīn革面革心 | 见“革面洗心”。 | 明·杨慎《送薛曲泉之镇雄勘夷手卷词》:“笑鄙夫畏首尾,蔚蔚九变豹,俾心人革面革心,惠我无私。” |
qiān rén yī miàn千人一面 | 众多人一个脸谱。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7回:“列公要知这‘一宿无话’四个字怎的个讲法?这四个字,久已作了小说部中千人一面的流口常谈。” |
sǐ yào miàn zǐ huó shòu zuì死要面子活受罪 | 指因爱面子而遭受痛苦。 |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阿巧姐却是有点如俗语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硬记三家出张,颇以为苦。” |
miàn mù lí hēi面目犁黑 | 面貌黑黄色。形容憔悴的样子。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 |
miàn yǐn tíng zhēng面引廷争 | 同“面折廷争”。 | 东汉·班固《汉书·梅福传》:“故京兆尹王章资质忠直,敢面引廷争。” |
nán miàn chēng gū南面称孤 | 南面:面朝南;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朝南坐着,自称孤家。指统治一方,称帝称王。 | 《庄子 盗跖》:“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 |
nán miàn bǎi chéng南面百城 | 旧时比喻尊贵富有。也比喻藏书很多。 | 《魏书 逸士传 李谧》:“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
gǎi tóu huàn miàn改头换面 | 改变人的面目。比喻在外表上、形式上作一些更改、变动;而保留原来的内容实质。 | 唐 寒山《诗》第213首:“改头换面孔,不离旧时人。” |
bàn jīn bā miàn半斤八面 | 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一个半斤,一个八两,重量相等。比喻彼此一样,不分上下。亦作“一个半斤,一个八两”、“半斤对八两”。 | |
bā miàn shǐ fēng八面驶风 | 驶:驾驭。形容善于见风使舵,各方面都兜得转,吃得开 | 老舍《神拳》第三幕:“八面驶风,左右逢源,真乃诸葛亮也。” |
yǐn xíng bì miàn尹邢避面 | 尹、邢:汉武帝的两个宠妃;避:躲开,回避。指因妒忌而避不见面。 | |
zhuāng huáng mén miàn装潢门面 | 装潢:原指裱糊字画,现也指装饰物品使之美观;门面:指外观。比喻只把外表装饰得很漂亮。 | 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止则有这两件儿衣服,装点着门面。” |
liǎng miàn tǎo hǎo两面讨好 | 在两派之间摇摆或保持中间立场以讨好双方的人。 | 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17章:“你是秘书长,在会上我听见你尽在那儿打圆场,两面讨好,到底是个什么居心?” |
miàn mào zhēng níng面貌狰狞 | 狰狞:样子凶恶。形容面貌凶恶可怕。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0卷:“一个个身长臂大,面貌狰狞。” |
lìng kāi shēng miàn另开生面 | 另外创造新的形式或开创新的局面。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一回:“今日行这酒令,已是独出心裁,另开生面。” |
miàn mán fù fěi面谩腹诽 | 谓当面欺诳,心怀毁谤。 | 《明史·万镋传》:“又以不得一品,面谩腹诽,无大臣礼。” |
duō miàn shǒu多面手 | 指擅长多种技艺的人。 | 王朔《刘慧芳》:“亚茹:‘你还真是多面手。’” |
miàn mù lí hēi面目黧黑 | 黧:黑。面貌黑黄色。形容憔悴的样子。 |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黄帝》:“年老力弱,面目黧黑。” |
jiū xíng hú miàn鸠形鹄面 | 鸠:斑鸠;鹄:天鹅。像斑鸠的形体(腹部低陷;胸骨空出);像黄鹄的脸面(苍黄而瘦削)。形容身体瘦削;面容憔悴。 | 清 黄景仁《尹六丈为我作云峰阁图歌以为赠》:“弄君笔头随意之丹青,使我鸠形鹄面生光莹。” |
rén miàn táo huā人面桃花 | 原指女子的容貌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以指所爱而不能相见的女子。 | 唐 崔护《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sì miàn bā fāng四面八方 | 八方:指四方四隅;即东、南、西、北四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泛指周围。指周围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 宋 朱熹《朱子语类 卷九 学三》:“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说个道理,未尝说出大头脑处,然四面八方合聚凑来,也自见得个大头脑。” |
lěng xīn lěng miàn冷心冷面 | 态度冷淡,对人没有感情。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六回:“妾痴情待君五年,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报此痴情。” |
mǎn miàn hóng guāng满面红光 | 满面:整个面部。形容心情舒畅;精神健旺的样子。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2回:“舅兄今日满面红光,必有非常喜事,大约货物定是十分得彩,我们又要畅饮喜酒了。” |
běn lái miàn mù本来面目 | 本来:原来的;面目:面貌。原是佛教用语;指人的本性;后比喻人或事物原来的样子。 | 宋 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常如故。” |
yǔ yán wú wèi,miàn mù kě zēng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 憎:厌恶。形容说话枯燥无味,面貌使人厌恶。 | 巴金《谈<秋>》:“她的确是一个‘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女人。” |
mǎn miàn chūn fēng满面春风 | 春风:春天温暖的风。本指春风拂面;温暖宜人。现指心情喜悦;满脸笑容。也用以形容和蔼热情的面容。 | 元 王实甫《丽春堂》第一折:“得胜归来喜笑浓,气昂昂,志卷长虹,饮千钟,满面春风。” |
yī miàn zhī yǎ一面之雅 | 见“一面之交”。 | 田汉《关汉卿》第七场:“女的我不认识,跟这关汉卿倒有一面之雅。” |
bù kàn fó miàn kàn jīn miàn不看佛面看金面 | 不看那方面的情面,也要看这方面的情面。 | 王统照《银龙集·站长》:“我如果是个连长,或是个把书记官,不看佛面看金面,还有这场事?” |
rén miàn gǒu xīn人面狗心 | ①《晋书·苻朗载记》:“朗曰:‘吏部为谁,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国宝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后因以“人面狗心”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学低下的人。②犹言人面兽心。 | 《晋书·苻朗载记》:“朗曰:‘吏部为谁,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国宝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 |
bái miàn shū láng白面书郎 |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 唐 白居易《重过秘书旧房因题长句》:“昔为白面书郎去,今作苍颜赞善来。” |
jīng fēng yǔ,jiàn shì miàn经风雨,见世面 | 经过许多磨难,见多识广。形容人的生活阅历丰富。 | 毛泽东《组织起来》:“我们共产党员应该经风雨,见世面;这个风雨,就是群众斗争的大风雨,这个世面,就是群众斗争的大世面。” |
nán miàn chēng zūn南面称尊 | 南面:古代帝王临朝坐北朝南;尊:地位或辈分高。指称王称帝 |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46回:“今日成全了赵某大功,日后果能南面称尊,得遇令郎之日,义当重报。” |
wú qíng shǎo miàn无情少面 | 不讲情面。 | 《西游补》第二回:“我又见他几遍,不是无情少面之人。” |
jiè miàn diào sāng借面吊丧 | 意谓虚有其表。 | 《后汉书·弥衡传》载:汉末弥衡恃才傲物,别人问他对荀彧(字文若)的看法,他认为荀彧虽仪容堂堂,但实则徒有虚表,故答道:“文若,可借面吊丧。” |
tiě miàn yǐn yá铁面鎗牙 | 比喻坚忍不拔,刻苦自励。 | |
tiě miàn wú sī铁面无私 | 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铁面:比喻刚直无私。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我想必得你去作个‘监社御史’,铁面无私才好。” |
sòng cái pān miàn宋才潘面 | 宋玉的才华,潘岳的容貌。比喻才华出众,仪容俊美。 | 清李渔《奈何天 虑婚》:“我辈居先,常笑文人偃蹇,本自有守才潘面,都贫贱,争似区区,痴顽福分徼天。” |
miàn mù lí hēi面目黎黑 | 面貌黑黄色。形容憔悴的样子。 |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手足胼胝,面目黎黑。” |
yìng chēng mén miàn硬撑门面 | 装体面,假充上流。保持高等或中等阶级社会地位的风度、架子或门面。 | |
miàn yǒu nán sè面有难色 | 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5回:“贾大少爷因为奎官之事,面有难色,尚未回答得出。” |
shuǎ liǎng miàn pài耍两面派 | 耍两面手法,表里不一,指对斗争双方都采取敷衍的行为。 | 毛泽东《<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的序言和按语》:“反革命分子怎样耍两面派手法呢?” |
miàn fù xián bì面缚衔璧 | 两手反绑而面向前,口含碧玉以示不生。古人用以表示投降请罪。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六年》:“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士舆榇。” |
rén xīn rú miàn人心如面 | 心:指思想、感情等。指每个人的思想也象每个人的面貌一样,各不相同。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 |
yīn yáng liǎng miàn阴阳两面 | 当面一套背后另一套,耍两面手法。 | 浩然《艳阳天》第52章:“特别是那个阴阳两面的马之悦,跟村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明来,又跟外地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暗往。” |
sān duì liù miàn三对六面 | 指有关双方在证人或中间人在场时,办理手续或说明情由。 | 茅盾《子夜》:“回头我自会请三先生来,大家三对六面讲个明白。” |
sù wèi móu miàn素未谋面 | 谋面:见面。指平素没有见过面。 | |
miàn mù zhēng níng面目狰狞 | 狰狞:面目凶恶。形容面目凶狠可怕。亦作“面貌狰狞”、“狰狞面目”。 | 清·吴趼人《九命奇冤》第13回:“另外还有两人……都是身材骄健,面目狰狞。” |
miàn hóng bó zǐ cū面红脖子粗 | 脸红脖子变粗。形容因激动、窘迫、发怒或羞渐而脸色涨红的样子。 | 高阳《玉座珠帘》:“皇帝面红脖子粗地大骂言官沽名钓誉,恭王与醇王自恃长亲,渺视皇帝,话越说越多,也越离谱了。” |
sān tóu èr miàn三头二面 | 面:脸。比喻奉承拍马,玩弄两面手法。 | 唐·李商隐《杂纂》:“三头两面趋奉人。” |
táo huā rén miàn桃花人面 | 事本唐孟棨《本事诗》。崔护清明京都郊游,于一庭院,桃花之下邂逅一美妙女子。次年再访,物在人去,慨叹不已,题一绝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后遂用“桃花人面”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 | 元·刘致《朝天子·同文子方邓永年泛洞庭湖宿凤凰台下》曲:“杨柳宫眉,桃花人面,是平生未了缘。” |
bù niàn sēng miàn niàn fó miàn不念僧面念佛面 | 不看僧面看佛面。 | 草明《乘风破浪》十七:“你不念僧面念佛面啊,人家老大娘都把你想坏啦。” |
zhū chún yù miàn朱唇玉面 | 指美女。 | 隋·江总《杂曲》之三:“宝钗翠鬓还相似,朱唇玉面非一行。” |
miàn wú cán sè面无惭色 | 惭:羞愧。脸上没有一点羞愧的神色。 | 《新编五代史平话 唐史》:“若以爱民惜库物,遭大王杀死,仆见先王于地下,面无惭色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