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剧造句


1.姜云学着杂剧戏台上的末泥哼哼几声还颇有些韵味。

2.“长于杂剧”的女艺人王奔儿为官府的张总管纳为妾,张总管死后,王奔儿流落于江湖。

3.元杂剧宾白中的内心独白又具有自我对话的性质,形成复调叙事的独特韵味,也更有艺术真实性。

4.元杂剧中有“货郎儿”的曲牌,很可能就是模仿自叫卖的曲调,此外,“乌夜啼”“春莺啭”“康老子”“得宝歌”等,都可能是从叫卖中发展而成。

5.元杂剧把音乐、歌舞、表演、念白a融于一体,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6.夏庭芝的《青楼集》中,称珠帘秀“杂剧为当今独步,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

7.王实甫杂剧中让后人聚讼纷纭的逾墙疑案,揆之具体情境和它的源流,应该是不成其为问题的。

8.由此而来的戏曲版本不下十几种,杂剧《渔樵记》、昆曲《烂柯山》和京剧《马前泼水》则是最著名的版本。

9.前言部分简要介绍元杂剧是一种叙事性与抒情性兼具的文学艺术。

10.当然,书中谈及小说、散曲、鼓子词、杂剧等俗文学时,精彩之处颇多,此与著者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中国俗文学史》一脉相通,此处不多赘言。

11.很高,说书的分小说、讲古等,卖唱的分小唱、嘌唱等,演傀儡戏的分杖头、悬丝、药发等,还有相扑、杂剧、皮影戏、乔影戏、诸宫调、叫果子等耍子。

12.把貂蝉绘形绘声形象化,乃为民间戏曲“平话”与杂剧之功。

13.以怪才王永梭为中心,有庄有谐,有雅有俗;并将谐剧与俳优、滑稽戏、傩戏、元杂剧作比较探讨,这是理论家写通俗文章不同于常人之处。

14.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伟大的戏剧家,他的杂剧作品语言通俗自然、接进口语.

15.元人马致远有感于此,提笔写下名杂剧《汉宫秋》,内有“背井离乡,卧雪眠霜”八字,是“背井离乡”这一成语的滥觞。

16.黄方儒的杂剧大多描绘的是市井敝俗,唱词腔调纯属下里巴人,特别受下层重体力劳动者的喜爱,艺人在民间草台演出时,往往是人声鼎沸。

17.见彭宗古《关帝外纪》、孤本元明杂剧《桃园结义》。

18.金教坊仍是宫廷杂剧演出的承应机构。

19.据史料当时汴梁城中有五十多家“瓦子”,人们喜闻乐见的相扑、傀儡、影戏、杂剧、背商谜、学乡谈等表演,应有尽有。

20.平则门(今阜成门)外的西镇国寺每年二月初八开庙,游人多是在大都做生意的江南富商,以杂剧艺人扮演众生相、抬着佛像在城外巡游为特色。

21.现在德昌楼不仅养着百十来个戏剧优人,还雇用了十多个风liu秀才编写杂剧。

22.元杂剧《误入桃源》,一位有身份的乡士衣锦还乡,偏遇上一个不正经的人和他蛮缠,这老兄火了“我这里道姓呼名,他那里嗑牙料嘴。

23.八仙里铁拐李的形象最是奇特。他架着单拐,是个跛子。他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元人杂剧以为他本姓岳,名寿,在整周做都孔目,因忤韩魏公惊死,吕洞宾使他借李屠的尸首还了魂,度登仙箓。汪曾祺 

24.“嘈杂凄紧”,“壮伟狠戾”的音乐风格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音乐的特色,对元杂剧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使其在声韵、句法和修辞等表现形式方面迥异于传统。

25.那个淮阳,又叫陈州,就是当年包公放粮的地方,元杂剧里有《包侍制陈州粜米》这样的剧目。

26.陆陆续续若干开棚卖艺的小唱、嘌唱、杂剧、小说、诸宫调、说唱、说诨话、学乡谈的乐户都在整理自家棚子门面,家家门口立出一块高一丈,宽五尺的大板。

27.由县文体局组织人员对元杂剧《墙头马上》进行恢复排演,保护国家文化遗产。

28.北接元杂剧,南传梨花大鼓元代京杭大运河的开凿通航,大运河不必绕道河南,与济南变得更近。

29.13世纪的元代杂剧,是我国戏剧发展史上云蒸霞蔚的瑰丽峰巅。

30.中国戏剧从宋元南戏、元杂剧到明清传奇,经历诸多变化。

31.在七月十五日前,印卖《尊胜咒》、《目连经》,上演《目连救母》杂剧,寺僧募化施主钱米为之荐亡,已成为民间风俗。

32.比较极端的吃鸭子的例子出自元代一出杂剧《看钱奴买冤家债主》。

33.在元杂剧《冤家债主》中,曾有“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词句,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以小吞大,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34.在他们身上能感触感染到元杂剧作家们付与其配合的思惟性格特征:清正清廉、言出法随、刚直不阿,为平易近请命等。

35.本章对朱氏本人观念中的“传奇”“杂剧”概念进行了探讨。

36.院本杂剧、诸宫调和俗谣俚曲尤以崭新面貌和杰出成就出现在文学史上,对于北曲的形成和走向产生了影响。

37.内容上突破了歌舞升平、祝寿、神仙道化、儿女情爱的藩篱,使杂剧内容开拓出一条警世现世,劝导尘凡俗人的新径。


※ "杂剧"造句字词成语句子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