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shí bù chōng kǒu食不餬口 | 不能吃饱肚子。形容生活艰难困苦。 | |
pò kǒu dà mà破口大骂 | 破:冲开。指满口恶语骂人。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茶房未及开口,那女人已经破口大骂起来。” |
kǒu jiǎo shēng fēng口角生风 | 比喻说话流利,能说会道。 | 郭沫若《洪波曲》第11章:“这样骂人的时候却是口角生风,不再有‘这个是’的打搅了。” |
kǒu yōng ruò chuān口壅若川 |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后因以“口壅若川”喻禁舆论之害。 |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
kǒu kǒu shēng shēng口口声声 | 不止一次;反反复复地陈述或表白。形容总把某种说法挂在口头上。 | 元 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你也曾听杜宇,他那里口口声声撺掇,先生不如归去。” |
chún jiāo kǒu zào唇焦口燥 | 焦:干。形容说话过多而口唇干燥。 | 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
kǒu chuán xīn shòu口传心授 | 心授:不立文字;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通过口头讲述和心中悟解来传授。 | 明 解缙《春雨杂述 评书》:“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 |
kǒu gān shé zào口干舌燥 | 非常干渴。多形容天热或说话很多;费尽口舌。 | 三国 魏 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
kǒu bù yìng xīn口不应心 | 应:符合。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致。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官人,你昨夜恁般说,却又口不应心,做下那事!” |
kǒu gàn shé jiāo口干舌焦 | 见“口燥唇干”。 | 清·刘璋《斩鬼传》第四回:“两个人想来想去,总没个好法于。看看想到半夜,饿的龌龊口干舌焦,只的问仔细鬼道:‘老弟,我们饥了。我有带来的一包狗粪,请你如何?’” |
kǒu zhōng zǎo shī口中蚤虱 | 比喻极易消灭的敌人,犹如口中之虱。故又作“口中虱”。 | 《韩非子·七术》:“(王)以临东阳,则邯鄣口中虱也。” |
kǒu dāi mù dèng口呆目瞪 | 嘴说不出话,眼发直。形容很吃惊的样子。 | 明·许仲林《封神演义》第九十七回:“那军士见妲己美貌,已自有十分怜惜,再加他娇滴滴,叫了几声将军长,将军短。便把这些军士,叫得骨软筋酥,口呆目瞪,软痴痴作一堆麻,酥酥成一块,莫能动履。” |
kǒu bù èr jià口不二价 | 谓卖物者不说两种价钱。 | 《后汉书·逸民传·韩康》:“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 |
kǒu jiǎo chūn fēng口角春风 | 原指言语评论如春风之能生长万物。后比喻替人吹嘘或替人说好话。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96回:“你近日与道台好相与,万望口角春分,我就一步升天,点了买办差,就过的日子了。” |
kǒu sòng xīn wéi口诵心维 | 口里念诵,心里思考。 | 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内监·纪述内臣》:“谓内书堂进世则所进,与《忠鉴录》同立课程,使其口诵心维,可以迁善改过。” |
kǒu méi zhē lán口没遮拦 | 指说话没任何顾忌,信口胡言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小孩儿家口没遮拦,一迷的将言语摧残。” |
shé kǒu fēng zhēn蛇口蜂针 | 比喻恶毒的言词和手段。 | |
kǒu tóu chán口头禅 | 原指和尚常说的禅语或佛号。现指经常挂在口头上而无实际意义的词句。 | 宋 王楙《临终诗》:“平生不学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 |
kǒu huì ér shí bù zhì口惠而实不至 | 惠:给人以好处;至:到。只在口头上答应给别人好处;而实际的利益却到不了别人身上。 | 西汉 戴圣《礼记 表记》:“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 |
mǎn kǒu zhī hū zhě yě满口之乎者也 | 满口文言词语。指人物的书呆子气。 | 鲁迅《呐喊·孔乙己》:“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
zhòng kǒu xiāo xiāo众口嚣嚣 | 嚣:喧嚷,吵嚷。大家都吵吵嚷嚷地说着 | 唐·韩愈《子产不毁乡校烦》:“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 |
kōng kǒu shuō bái huà空口说白话 | 形容只是口头说说而没有事实证明或实际行动。 | 《旧唐书 宪宗本纪》:“凡好事口说则易,躬行则难。卿等既言之,须行之,勿空口说。” |
zhòng kǒu xūn tiān众口熏天 | 指群言可以动天。比喻舆论力量大。 | 《吕氏春秋 离谓》:“毁誉成党,众口熏天。” |
zhòng kǒu áo áo众口嗷嗷 | 嗷嗷:哀号声。形容人们因饥饿而嗷嗷哀号。 |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说什么贫不忧愁富不骄,赤紧的众口嗷嗷。” |
chán kǒu áo áo谗口嗷嗷 | 谗:说别人坏话;嗷嗷:七嘴八舌地诽谤。形容众人以谗言诋毁别人。 | 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无罪无辜,谗口嗷嗷。” |
ài kǒu shí xiū碍口识羞 | 碍口:说不出口。指怕羞而不说话。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文若虚终是碍口识羞,待说又止。” |
jí qū áo kǒu佶屈聱口 | 佶屈:曲折、不通顺;聱口:不顺口。形容文句艰涩,不通顺畅达。 | 郭沫若《王阳明礼赞》:“佶屈聱口的古书在青年实在不易理解,只徒糜费时日。” |
áo yá jǐ kǒu聱牙戟口 | 聱牙:不顺口。形容文词艰涩,拗口难读。 | 《明史 文苑传三 李攀龙》:“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
shǐ kǒu dǐ lài矢口抵赖 | 一口咬定,死不承认。 | 叶兆言《花煞》第一卷第一章:“裕顺吓了一跳,连忙矢口抵赖,咬定绝无此事。” |
shǐ kǒu chāng yán矢口猖言 | 矢口:信口,随口;猖言:狂言。信口胡说。 | 清·魏源《<书古微>序》:“矢口猖言,不顾其后,其不可信者二。” |
xìng jí kǒu kuài性急口快 | 性子急,有话就说。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那何小姐性急口快,便道:‘娘这话也说得是,那么着,我就在家里服侍婆婆,叫我妹子跟了他去。’” |
jīn kǒu mù shé金口木舌 | 以木为舌的铜铃,即木铎,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所用。指宣扬教化的人。 | 汉 扬雄《法言 学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 |
yán kǒu cán chuǎn延口残喘 | 延:把时间向后推移。延长残余的喘息。指挣扎着勉强活下去。 |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了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
huō kǒu jié shé豁口截舌 | 撕开嘴巴,截去舌头。指命人住嘴。 | 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我根前使不着你之乎者也、诗云子曰,早该豁口截舌!” |
chán kǒu áo áo谗口嚣嚣 | 谗:说别人坏话;嚣嚣:众口谗毁的样子。形容众人以谗言诋毁人。 |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无罪无辜,谗口嚣嚣。” |
kāi kǒu jiàn hóu lóng开口见喉咙 | 犹言开口见心。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 明·唐顺之《与洪方洲书》:“近来觉得诗文一事,只是直写胸臆,如谚语所谓开口见喉咙者。” |
bǐ fá kǒu zhū笔伐口诛 | 伐:声讨,攻打;诛:痛斥,责罚。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 清 忧患余生《<官场现形记>序》:“而吾辈不畏强御,不避斧钺,笔伐口诛,大声疾呼。” |
chū kǒu shāng rén出口伤人 | 指用恶言恶语辱骂别人。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赵公明大怒:‘好妖道!焉敢如此出口伤人,欺吾太甚!” |
yǎn kǒu hú lú ér xiào掩口胡卢而笑 | 胡卢:喉间的笑声。捂着嘴笑,指暗笑,窃笑。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
bì kǒu jié shé闭口结舌 | 闭着嘴不说话。犹言闭口藏舌。 | 《快心编初集》第一回:“众人问知是郝家难为他,便闭口结舌不来兜搭。” |
fáng mí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chuān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防:阻止;甚:超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lì kǒu jié jǐ利口捷给 | 利口:能言善辩;捷给:言辞敏捷,善于应付。指能言善辩,言辞敏捷,善于应付。 |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释之传》:“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 |
tán bù róng kǒu谈不容口 | 犹言赞不绝口。 |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五卷:“有弘农杨蘧者,曾到岭外,见阳朔、荔浦山水,谈不容口。” |
kǒu chū dā yán口出大言 | 说大话。形容说话狂妄。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御者见考叔口出大言,更不敢上前,且立住脚观看。” |
fàn lái zhāng kǒu饭来张口 | 指吃现成饭而不劳动。 | 唐 元稹《放言》:“酒熟脯糟学渔父,饭来开口似神鸦。” |
yī kǒu xī jìn xī jiāng shuǐ一口吸尽西江水 | 原是一气呵成、贯通万法的意思。后比喻过于性急,想一下子就达到目的。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居士庞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
mù dāi kǒu zā目呆口咂 | 咂:用舌头抵住牙齿发出的声音。目光发呆,口中发出啧啧声。形容吃惊的样子。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2回:“寨中这些兵卒,多是强盗出身,何曾看见如此礼物,见了个个目呆口咂,连尤俊达与连巨真亦啧啧称羡。” |
huò cóng kǒu chū,huàn cóng kǒu rù祸从口出,患从口入 | 指说错了话要惹祸,吃错了东西要生病。后多以强调言语必须谨慎。 | 《周易·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孔颍达疏:“先儒云:祸从口出,患从口入。” |
hǔ kǒu duó shí虎口夺食 | 从老虎嘴里抢夺食物。比喻十分危险的事情或十分勇敢的行为。 | 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只要国内出产,全国人民不吃,虎口夺食也要给你弄来。” |
dú yào kǔ kǒu毒药苦口 | 毒药:攻毒的药物。比喻尖锐的批评虽然像毒药一样苦口难服,却能让人醒悟 |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 |
zhòng kǒu rú yī众口如一 | 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同“众口一辞”。 | 明 沈德符《野获编 吏部一 都给事升转》:“而谓科臣但当内擢,其最不肖者间出一二人于外,则众口如一。” |
hé mén hǎi kǒu河门海口 | 比喻说大话。 | 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你忒河门海口,不要我拣好的,我不道的拣好的去哩。” |
xián kǒu diàn bèi衔口垫背 | 衔口:给死尸嘴含珍珠等物;垫背:给死尸背上放钱。借指死亡。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凤姐道:‘我又不等着衔口垫背,忙什么呢!’” |
yáng rù hǔ kǒu羊入虎口 | 羊落到了虎口里。比喻落入险境,有死无生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6回:“犹如驱羊入虎口耳。” |
kǒu wú zé yán,shēn wú zé xíng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 言行都合乎礼法,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 《孝经·卿大夫》:“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
zhòng kǒu jiāo chuán众口交传 | 众人辗转述说。 | 清 陈天华《警世钟》:“就是不幸受伤身死,众口交传,全国哀痛,还要铸几个铜像,立几个石碑,万古流芳,永垂不朽。” |
zhòng kǒu tóng shēng众口同声 | 大家所说的都一样。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59回:“但见朱仙镇上的百姓,一路携老挈幼,头顶香盘,挨挨挤挤,众口同声攀留元帅,哭声震地。” |
yǎn kǒu ér xiào掩口而笑 | 捂嘴而笑。多指暗笑,窃笑。 | 晋·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亮以麈尾掩口而笑。” |
yǎn kǒu hú lú掩口葫芦 | 捂着嘴笑。 | 《后汉书·应劭传》:“昔郑人以乾鼠为璞,鬻之于周;宋愚夫亦宝燕石,缇十重。夫睹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 |
yǎn kǒu hú lú掩口胡卢 | 胡卢:笑貌。捂着嘴笑,指暗笑,窃笑。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应劭传》:“昔郑人以干鼠为璞,鬻之于周;宋愚夫亦宝燕石,缇漝十重。夫睹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 |
duō kǒu ā shī多口阿师 | 指喜欢多话的人。 | 宋·圆悟《碧岩录》卷五:“钵里饭桶里水,多口阿师难下嘴。” |
suí kǒu luàn shuō随口乱说 | 随便乱说的。 | |
suí kǒu hú zhōu随口胡诌 | 随便搪塞。 | |
kǒu zhū bǐ fá口诛笔伐 | 口:指言语;诛:责罚;笔:指文字。伐:征讨。用言语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 | 明 汪廷讷《三祝记 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
xuè kǒu pēn rén血口喷人 | 比喻用恶毒的话诬蔑或辱骂别人。 | 宋 僧晓莹《罗湖野录》:“含血喷人,先污其口;百丈野狐,失头狂走。” |
niú kǒu zhī xià牛口之下 | 借指卑下的地位。 | 《史记·商君列传》:“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原望见,行而无资,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吕氏春秋·举难》等又载有宁戚饭牛得到齐桓公赏识的事。 |
bǎi kǒu mò biàn百口莫辩 | 莫:不能;辩:辩白。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辩白不清。形容不管怎样辩白也说不清楚。 | 清 俞樾《右台仙馆笔记 大虹村》:“细细幻形以挫辱之耳,然自此百口莫辩矣。” |
miàn péng kǒu yǒu面朋口友 | 谓非真诚相交的朋友。 |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面朋口友,固不足怪。欲明通财之义,非道义之交不可。” |
mó kǒu gāo shé摩口膏舌 | 磨练口舌。形容讲话很厉害,善于挑拨诬陷。 | 汉·王充《论衡·自纪》:“羊胜之徒,摩口膏舌;邹阳自明,入狱复出。” |
yī kǒu tóng shēng一口同声 | 犹一口同音。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因天时尚早,复到街上访问本府政绩,竟是一口同声说好。” |
yī kǒu yī shēng一口一声 | 犹口口声声。 | 《金瓶梅词话》第七回:“西门庆那里肯,一口一声只叫‘姑娘请受礼。’” |
hé mén bǎi kǒu阖门百口 | 指全家所有人。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赵岐传》:“我北海孙宾石,阖门百口,势能相济。” |
qún kǒu shuò jīn群口铄金 | 铄:熔化。众口一词能够把金属熔化。指舆论可以混淆是非。 | 宋·李纲《谢亲笔札子》:“陛下察其心于群口铄金之际,薄其罪于众人欲杀之时。” |
hǔ kǒu bá xū虎口扳须 | 扳:拉。从老虎嘴边拔胡须。比喻冒极大的风险。 | 清·陈瑞生《再生缘》第55回:“郦老师纵是丽君,我也不敢往虎口扳须,龙头锯角。” |
xīn fú kǒu fú心服口服 | 心里和嘴上都信服。形容真心服气或认输。 | 先秦 庄周《庄子 寓言》:“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 |
jiāo kǒu chēng zàn交口称赞 | 交口:众口一辞。异口同声地称赞。 | 《元史 王利传》:“利自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 |
shé jiān kǒu kuài舌尖口快 | 尖:尖锐,锋利。快:锐利,爽快。形容口舌伶俐,说话爽快。也指说话尖刻,不肯让人。 | 元·无名氏《独角牛》第二折:“山海也似冤仇,我和他劈什么排,不是我舌尖口快。” |
chún gān kǒu zào唇干口燥 | 形容说话过多而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 | 《古乐府·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 |
zàn kǒu bù jué赞口不绝 | 见“赞不绝口”。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六十一回:“丁大爷听了,越想越是,不由的赞口不绝。” |
fēn shēn jiǎn kǒu分身减口 | 见“分房减口”。 | 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家族》:“今有迫于人口多者,每有分身减口之语。” |
zhé chōng kǒu shé zhī jiān折冲口舌之间 | 折冲:引申为进行外交谈判;口舌:争吵。在辩论、争吵中进行外交谈判。 | 宋·苏洵《送石昌言为北使引》:“折冲于口舌之间” |
mù dèng kǒu jiāng目瞪口僵 | 同“目瞪口呆”。 | 郁达夫《迟桂花》:“我那忠厚老实的娘……一听了媒人的这一番说话,目瞪口僵,立刻就滚下了几颗眼泪来。” |
xiāng yǔ yī kǒu相与一口 | 串通一气,异口同声。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孤愤》:“朋党比周,相与一口,惑主败法,以乱士民。” |
hǔ kǒu bá yá虎口拔牙 | 在老虎嘴里拔牙。比喻冒着极大危险去做某一事情。 | 元 弦济《一山国师语录》:“苍龙头上拶折角,猛虎口中拔得牙。” |
sú yàn kǒu bēi俗谚口碑 | 俗:通俗。谚:谚语。口碑:指流传的口头俗语。广泛流传的通俗的谚语和俗语。 | |
huáng kǒu xiǎo ér黄口小儿 | 黄口:儿童;小儿:小孩子。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 唐 许碏《题南岳招仙观壁上》诗:“黄口小儿初学行,唯知日月东西生。” |
hǔ kǒu cán shēng虎口残生 | 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经历极大的危险,侥幸得生 |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六回:“烦你们拜上小姐,说我铁中玉虎口残生,多蒙垂救,高谊已足千古。” |
jiān kǒu rú píng缄口如瓶 | 缄口:闭口不言。指说话谨慎,严守秘密。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无名氏<香遍满·闺怨>》:“想你掩耳偷铃,为你缄口如瓶。” |
yá bái kǒu qīng牙白口清 | 比喻说话清楚。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怎当得十三妹定要问他个牙白口清,急得无法。” |
mà bù jué kǒu骂不绝口 | 骂声不断。 | 《新编五代史平话 唐史》卷上:“乃令经板夹而锯之,致死骂不绝口。” |
xīn wèn kǒu,kǒu wèn xīn心问口,口问心 | 指内心反复思量,自问自答。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心问口,口问心,打算良久,连那奇珍异宝卖了,大约也够了,且自顾命要紧。” |
shuǐ lái shēn shǒu,fàn lái zhāng kǒu水来伸手,饭来张口 | 形容懒惰成性,坐享别人劳动成果的人。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1回:“你们深宅大院,‘水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知鸡蛋是平常东西,那里知道外头买卖的行市呢?” |
piàn kǒu zhāng shé骗口张舌 | 搬弄口舌。 | 元·无名氏《马陵道》第四折:“你道是同心共胆,还待要骗口张舌,我只问你三回两歇,怎送的我二足双瘸!” |
kǒu wú zé yán口无择言 | 谓出口皆合道理,无需选择。 | 汉·马援《诫兄子严敦书》:“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 |
zhāng kǒu diào shé张口掉舌 | 谓发表言论。 | 唐·罗隐《谗书·叙二狂生》:“张口掉舌,则谓之讪谤;俯首避事,则谓之诡随,是时难事也。” |
zhòng kǒu jiāo jiàn众口交荐 | 交:俱,共。许多人一致推荐。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2回:“玄宗见众口交荐李白之才,便传旨赠李白以五品冠带朝见。” |
dùn kǒu zhuō sāi钝口拙腮 | 指口才笨拙,说话不流利。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80回:“好妹妹,我是钝口拙腮,可不能一句一句同你套!” |
gǒu kǒu lǐ shēng bù chū xiàng yá狗口里生不出象牙 | 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同“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第十五章:“还有些话,牵涉到老弟,咳,反正狗口不出象牙,不说也罢。” |
xiū kǒu xiū jiǎo羞口羞脚 | 羞:难为情。口和脚都感到害羞。形容言谈举止不大胆。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4回:“合族中虽有许多妯娌,也有言语钝拙的,也有举止轻浮的,也有羞口羞脚不惯见人的。” |
jié shé qián kǒu结舌钳口 | 结舌:不敢讲话;钳:夹。闭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或指内心恐惧。 | 宋·李纲《答宾劳》:“今子奋身寒苦,遭世隆昌,历金门,上玉堂,载笔螭坳,日侍清光,曾不能结舌钳口,循默自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