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chēng mù zé shé瞠目咋舌 | 瞠:瞪着眼睛。瞪眼伸出舌头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31回:“桂芳与文炜听了,不由的瞠目咋舌者,竟不知于冰为何如人。” |
fēng gān ráo shé丰干饶舌 | 丰干:也作封干,唐代僧人名;饶舌:多嘴。不爱说话的人也会多嘴。 | 《宋高僧传》第19卷:“二僧笑道:‘丰干饶舌。’” |
huō kǒu jié shé豁口截舌 | 撕开嘴巴,截去舌头。指命人住嘴。 | 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我根前使不着你之乎者也、诗云子曰,早该豁口截舌!” |
zhāng zuǐ jiǎo shé张嘴挢舌 | 犹张口结舌。 | 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一回:“重庆道一见了他,也不暇多叙寒暄,便把领事的一番话述了出来。某观察听了,不觉张嘴挢舌。” |
zhāng zuǐ jié shé张嘴结舌 | 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害怕或惊愕。 | 茹志鹃《里程》:“三娘这阵连珠炮,说得老刘张嘴结舌,不知怎么辩白是好……” |
shé jiān kǒu kuài舌尖口快 | 尖:尖锐,锋利。快:锐利,爽快。形容口舌伶俐,说话爽快。也指说话尖刻,不肯让人。 | 元·无名氏《独角牛》第二折:“山海也似冤仇,我和他劈什么排,不是我舌尖口快。” |
jìn kǒu juǎn shé噤口捲舌 | 指缄默不言。 | |
jìn kǒu juàn shé噤口卷舌 | 谓缄默不言。 | 宋·苏洵《谏论下》:“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 |
fān chún nòng shé翻唇弄舌 | 翻:反转;弄:戏耍。传闲话,弄是非。指用花言巧语搬弄是非。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6回:“第一要才学,第二就要人品了,又要好相处,没些说是说非,翻唇弄舌,这就好了。” |
táng shé mì kǒu糖舌蜜口 | 甜言蜜语,说讨人喜欢的动听的话。 | 《群英类选·〈海神记·王诉神〉》:“起初时为闲游,到后来被啜哄,糖舌蜜口随他弄。” |
shé gān chún jiāo舌干唇焦 | 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苦心劝说。 | |
yóu zuǐ yóu shé油嘴油舌 | 形容说话油滑轻浮。 | 《西游记》第三六回:“你这游方和尚,便是有些油嘴油舌的说话。” |
chún jiān shé lì唇尖舌利 | 言词尖利。 | |
zhé chōng kǒu shé zhī jiān折冲口舌之间 | 折冲:引申为进行外交谈判;口舌:争吵。在辩论、争吵中进行外交谈判。 | 宋·苏洵《送石昌言为北使引》:“折冲于口舌之间” |
yǒu zuǐ méi shé有嘴没舌 | 形容不善言辞。 | |
yáo wěn gǔ shé摇吻鼓舌 | 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泛指卖弄口才。 | 宋·陈亮《辩士传序》:“一时鲜廉寡耻之徒往来乎其间,摇吻鼓舌,劫之以势,诱之以利。” |
dīng zuǐ tiě shé钉嘴铁舌 | 形容嘴硬,不认错,不服输。 | 元 李寿卿《度柳翠》第四折:“法座下有甚么不能了达。钉嘴铁舌,铜头铁额,火眼金睛,都来问禅。” |
pín zuǐ huá shé贫嘴滑舌 | 同“贫嘴贱舌”。 | 刘绍棠《蒲柳人家》:“打明天清早起,不许你再跟大姑娘小媳妇儿贫嘴滑舌。” |
cháng shé zhī fù长舌之妇 | 常用来指多嘴多舌、喜欢说长道短、搬弄事非的女人。 | 《诗经·大雅·瞻卬》:“妇有长舌,唯厉之阶。” |
tiáo chún nòng shé调唇弄舌 | 见“调唇弄舌”。 |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况在私衙中,料中外人来往,恣意调唇弄舌。” |
qián kǒu tūn shé钳口吞舌 | 犹言闭口不言。 | 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若使下官事非其虚,罪得其实,亦当钳口吞舌,伏匕首以殒身。” |
chì kǒu dú shé赤口毒舌 | 赤:火红色。形容言语恶毒,出口伤人。 | 唐 卢仝《月蚀》诗:“月蚀鸟宫十三度,鸟为居停主人不觉察,贪向何人家,行赤口毒舌,毒舌头上吃却月,不啄杀。” |
qián kǒu jiǎo shé钳口挢舌 | 闭口翘舌。形容因惊讶害怕而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 《清史稿·朱琦传》:“一旦遇大利害,抢攘无措,钳口挢舌而莫敢言。” |
chǐ luò shé dùn齿落舌钝 | 年老掉齿,说话不清楚。 | 《红楼梦》第二回:“那老僧既聋且昏,又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 |
sì bù jí shé驷不及舌 | 一句话说出口,驷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
bì kǒu jié shé闭口结舌 | 闭着嘴不说话。犹言闭口藏舌。 | 《快心编初集》第一回:“众人问知是郝家难为他,便闭口结舌不来兜搭。” |
chún qiāng shé jiàn唇枪舌剑 | 嘴唇像枪;舌头像剑。形容能言善辩;言词犀利;针锋相对。也作“舌剑唇枪。” | 元 高文秀《渑池会》一折:“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 |
bān kǒu nòng shé搬口弄舌 | 挑拨是非。同“搬唇递舌”。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四回:“必然嫂嫂见我做了这些衣裳,一定背后有说话;又见我两日不回,必有人搬口弄舌,想是疑心,不做买卖。” |
měi nǚ pò shé美女破舌 | 破:毁坏。美女用美貌迷惑君主,使谏臣的话不被君主听信。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夫晋献公欲伐郭,而惮舟之侨存。荀息曰:‘《周书》有言:美女破舌。’乃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舟之侨谏而不听,遂去。” |
tú fèi chún shé徒费唇舌 | 徒:白白地。指白讲了一大套话,结果仍然无济于事。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八回:“九公何苦徒费唇舌,你这乡谈暂且留著,等小弟日后学会再说罢。” |
qián kǒu jié shé钳口结舌 | 钳口:嘴巴张不开;结舌:舌头转不动。形容紧闭嘴巴;不敢说话。 | 汉 王符《潜夫论 贤难》:“此智士所以钳口结舌、括囊共默而已者也。” |
zhāng kǒu jié shé张口结舌 |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
dù kǒu mù shé杜口木舌 | 杜口:闭口不言;木舌:结舌。闭着嘴说不出话来。比喻缄口不言,形容不敢说话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忠臣惧死而杜口,万夫怖祸而木舌。” |
zú jiǎn shé bì足趼舌敝 | 谓费了许多力气和口舌。 | 清·叶廷琯《吹网录·宁古塔纪略》:“至汉槎赐环之事,桭臣言同社诸公,如宋右之相国……固不忘故旧,而其中足趼舌敝,以成兹举者,则大冯三兄之力居多。” |
zā zuǐ zā shé咂嘴咂舌 | 见“咂嘴弄舌”。 |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二:“菜上来了,老头儿咂嘴咂舌地夸奖这菜的滋味。” |
zhāng kǒu diào shé张口掉舌 | 谓发表言论。 | 唐·罗隐《谗书·叙二狂生》:“张口掉舌,则谓之讪谤;俯首避事,则谓之诡随,是时难事也。” |
gǔ shé xiān huáng鼓舌掀簧 | 掉动舌头,掀动乐器中的簧片。谓用动人的言辞蛊惑人。 | 清·胡泉《貂裘换酒·题〈聊斋志异〉》词:“笔墨久抛荒,懒劳神雕虫小技,鼓舌掀簧。” |
zuǐ qīng shé bái嘴清舌白 | 谓话说得明确清楚。 | 茅盾《子夜》八:“连这毛丫头也来放肆了……想烫坏我么?料想她也不敢,还不是有人在背后指使么?你给我一句嘴清舌白的回话。” |
biàn kǒu lì shé辩口利舌 | 指能言善辩,伶牙利嘴。 | 汉 王充《论衡 物势》:“亦或辩口利舌,辞喻横出为胜。” |
zuǐ kuài shé cháng嘴快舌长 | 爱说长道短。 | 《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妇言不是花言巧语,嘴快舌长,须是不苟言,不苟笑,内言不出,外言不入,总说一句,便是‘贞静’两个字。” |
jiān shé bì kǒu缄舌闭口 | 缄舌:闭着嘴。闭着嘴不说话 | 元·亢文苑《一枝花·为玉叶儿作》:“看别人眼铺眉,笑自己的缄舌闭口。” |
jīn kǒu mù shé金口木舌 | 以木为舌的铜铃,即木铎,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所用。指宣扬教化的人。 | 汉 扬雄《法言 学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 |
jīn shé bì kǒu金舌蔽口 | 比喻闭口不说话。 | 《荀子 正论》:“金舌蔽口,犹将无益也。” |
kǒu gān shé zào口干舌燥 | 非常干渴。多形容天热或说话很多;费尽口舌。 | 三国 魏 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
yáo chún gǔ shé摇唇鼓舌 | 鼓舌:嚼舌头;指诡辨。摇动嘴唇;鼓动舌头。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 | 先秦 庄周《庄子 盗跖》:“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
xū zuǐ lüè shé虚嘴掠舌 | 比喻花言巧语。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1回:“谁听你那虚嘴掠舌的?我到明日死了,你也舍不得我吧?” |
jié shé qián kǒu结舌钳口 | 结舌:不敢讲话;钳:夹。闭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或指内心恐惧。 | 宋·李纲《答宾劳》:“今子奋身寒苦,遭世隆昌,历金门,上玉堂,载笔螭坳,日侍清光,曾不能结舌钳口,循默自守。” |
duō zuǐ duō shé多嘴多舌 | 指嘴多,不该说而说。 | 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你休要多嘴多舌,如今秋雨淋漓,一日难走一日,快与我行动些。” |
chī xiāo nòng shé鸱鸮弄舌 | 鸱鸮:猫头鹰一类的鸟,比喻小人。鸱鸮卖弄口舌。比喻小人拨弄是非,得以逞强。 | 元 无名氏《连环计》第三折:“枉了你扬威耀武,尽忠竭节,定国安邦,偏容他鸱鸮弄舌,乌鸦展翅,强配鸾凰。 |
qiǎo shé rú huáng巧舌如簧 | 舌头灵巧得像乐器里发声的簧片一样。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 《诗经 小雅 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
gāo chún shì shé膏唇拭舌 | 润滑嘴唇,拭净舌头。意谓极力用话语打动人,多指谗毁。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宦者吕强传》:“群邪项领,膏唇试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 |
tián yán róu shé恬言柔舌 | 犹言甜言蜜语。 | 唐·杜牧《上池州李使君书》:“故有知之者,有怒之者,怒不附己者,怒不恬言柔舌道其盛美者,怒守直道而违己者。” |
bì kǒu cáng shé闭口藏舌 | 闭着嘴不说话。形容怕惹事而不轻易开口。 | 五代 冯道《舌》诗:“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 |
yáo shǒu zhà shé摇首咋舌 | 咋:咬住。摇着头,咬住舌头。形容惊讶或害怕得说不出话来。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莫说顾夫人是个女娘家,就险些儿吓得死了,便是一家人在那里守尸的,那一个不摇首咋舌。” |
dèng yǎn zé shé瞪眼咋舌 | 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同“瞪目结舌”。 | 康濯《腊梅花 徐水平原的白天黑夜》:“但她们干那新鲜事儿的气魄很快就镇住了大家,叫大家不能不瞪眼咋舌。” |
yóu zhuǐ huá shé油嘴滑舌 | 形容人说话油滑轻浮;耍嘴皮子。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回:“谁想晁大舍且不敢便叫珍哥竟到任内,要漫漫的油嘴滑舌骗得爹娘允了,方好进去。” |
chēng mù shēn shé瞠目伸舌 | 瞠:瞪着眼睛。瞪眼伸出舌头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6回:“吓得瞠目伸舌,险些儿成了痴呆病。” |
chēng mù jiǎo shé瞠目挢舌 | 瞠:瞪着眼睛;挢:翘起。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 曾朴《答胡适之书》:“我有时谈到外国诗,大家无不瞠目挢舌,认为诗是中国的专有品。” |
shé bì chún jiāo舌敝唇焦 | 敝:破;焦:干。舌头破烂;嘴唇干焦。形容说话很多;费尽口舌。 | 汉 赵晔《吴越春秋 夫差内传》:“焦唇干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 |
sān cùn bù làn zhī shé三寸不烂之舌 |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 元 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老儿放心,凭着我三寸不烂之舌,见了伍员,不怕他不来。” |
liǎng miàn èr shé两面二舌 | 比喻在两方面挑拔。 | 宋 司马光《涑水家仪》:“凡女仆两面二舌、虚饰迭谗者逐之。” |
rén xīn lí shé鸮心鹂舌 | 鸮鸟的心,黄鹂的鸣声。比喻居心狠毒,但说话动听。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2回:“这绍闻当不住鸮心鹂舌的话。” |
néng yán shé biàn能言舌辩 | 言:说,讲;辩:辩论。形容很会说话,善于辩论,口才好。 | 明·黄元吉《流星马》第一折:“圣人着小官传与李道宗,便着差能言舌辩,通晓沙漠人言说语,你可去说将这匹马来。” |
tú fèi chún shé徒废唇舌 | 徒:徒然,白白地。白白耗费口舌,解决不了问题。 |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妙用岂是人人能够了解的,向他们辩白,也不过徒废唇舌,不如省些精神罢。” |
gǔ chún zǎ shé鼓唇咋舌 | 同“鼓唇摇舌”。 | 清·钱泳《履园丛话·旧闻·席氏多贤》:“而胥吏衙役辈鼓唇咋舌,欲以罔利。” |
wǎng fèi kǒu shé枉费口舌 | 白费口舌。 |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七章:“许琴不愿向这个不关心人只关心自己的七姐枉费口舌。” |
jiān kǒu jié shé缄口结舌 | 闭口不说话。形容理屈词穷说不出话来。也指慑于淫威不敢讲话。 | 明 张煌言《上延平王书》:“而所为若是,则其将何所依倚,故不敢缄口结舌,坐观胜败。” |
shé bì ěr lóng舌敝耳聋 | 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 | 《战国策·秦策一》:“舌敝耳聋,不见成功。” |
kǒu qīng shé bó口轻舌薄 | 形容说话刻薄尖酸。 | 《天雨花》第25回:“小小年纪无厚道,口轻舌薄诮谁人?” |
qīng zuǐ bó shé轻嘴薄舌 | 形容说话轻佻刻薄。 |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闲时常倚门靠壁,不三不四,轻嘴薄舌的狂言挑拨。” |
nán mán xiāng shé南蛮鴂舌 | 旧时讥人操难懂的南方方言。鴂,伯劳鸟。 | |
yī huáng liǎng shé一簧两舌 | 比喻胡言乱语。 | 汉 焦赣《易林》:“一簧两舌,妄言谄语。” |
pín zuǐ jiàn shé贫嘴贱舌 | 指话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厌恶。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的讨人厌罢了。’” |
yī kǒu sān shé一口三舌 | 比喻唠叨、话多。 | 汉·焦延寿《易林》卷十:“一口三舌,相妨无益。” |
tián zuǐ mì shé甜嘴蜜舌 | 象蜜糖一样甜的话。比喻为了骗人而说得动听的话。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5回:“你不用和我甜嘴蜜舌的了,我都知道啊!” |
yáo chún nòng shé摇唇弄舌 | 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 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100回:“你休要摇唇弄舌,你纪大太爷是安善良民,守分百姓,岂可同贼人为伍?” |
gāo chún qí shé膏唇岐舌 | 犹言膏唇拭舌。岐舌,谓舌头上耍花招,说话反复无常。 | 清·钱谦益《复李叔则书》:“生平迂愚,耻以文字媚人,况敢膏唇岐舌,以诳知己。” |
chì kǒu bái shé赤口白舌 | 赤:火红色。形容言语恶毒,出口伤人。 | 唐 卢仝《月蚀》诗:“鸟为居停主人不觉察,贪向何人家,行赤口毒舌,毒虫头上却吃月,不啄杀。 |
bèn kǒu zhuō shé笨口拙舌 | 没有口才,不善言谈。 | 秦兆阳《在田野上前进》第一章:“部队作风,说话又尖又硬,丝毫不留情面,又满有一套理论,笨口拙舌的大老粗。” |
jí zuǐ jí shé急嘴急舌 | 急忙插话抢着说话 | 陈残云《深圳河畔》:“二婶好像怕她生疑,急嘴急舌地解释。” |
qīng kǒu qīng shé轻口轻舌 | 见“轻嘴薄舌”。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你不理他便罢,不要十分轻口轻舌的冲撞他。” |
yín chǐ dàn shé龈齿弹舌 | 龇牙咧嘴地咒骂。 | 明 沈德符《野获编 妇女 燕姬》:“所饷不满所望,必龈齿弹舌,狞凶万状。” |
wǎng kǒu kuáng shé枉口诳舌 | 见“枉口拔舌”。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97回:“那张氏穿针儿枉口诳舌,陷害无辜。” |
gǎi kǒu tà shé改口沓舌 | 重新转动舌头,改变原来的说法。 | 清·周亮工《书影》卷三:“尉数之曰:‘若复敢姗笑刘侍御文章耶?’景休仰而对曰:‘民宁再受笞数十,终不能改口沓舌,妄谀刘侍御也!’” |
jiān é jiàn shé坚额健舌 | 厚颜利口。 | 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世俗饰伪诈行,为民巫祝,以取厘谢,坚额健舌,或以成业致富。” |
mǎn shé shēng huā满舌生花 | 比喻能说会道。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2回:“锦囊形容水夫人,能令玉麟发想,变男为女作妾,以听其言语,真词令妙品,满舌生花者。” |
yáo shǒu tǔ shé摇首吐舌 | 摇着头,咬住舌头。形容惊讶或害怕得说不出话来。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卷:“良久,乃摇首吐舌道:‘长公子太不良了。’” |
gào chún qí shé膏唇歧舌 | 歧舌:卖弄口才,说话反复无常。极力用语言打动人。 | 清·钱谦益《复李叔则书》:“生平迂愚,耻以文字媚人,况敢膏唇歧舌,以诳知己。” |
è xīn lí shé鹗心鹂舌 | 鹗:鱼鹰;鹂:黄莺。比喻嘴甜心狠,阴险狡诈。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72回:“这绍闻当不住鹗心鹂舌的话。” |
bèn zuǐ zhuō shé笨嘴拙舌 | 拙:不巧。嘴笨;口才不好;不善言辞。也作“笨口拙舌”。 | 杨朔《石油城》:“刘公之低着头,用大手搓着大腿,挺为难地说:‘我这个人,笨嘴拙舌的,谈什么呢?’” |
bái fèi kǒu shé白费口舌 | 谈话一无所获。 | |
piàn kǒu zhāng shé骗口张舌 | 搬弄口舌。 | 元·无名氏《马陵道》第四折:“你道是同心共胆,还待要骗口张舌,我只问你三回两歇,怎送的我二足双瘸!” |
pín zuǐ bó shé贫嘴薄舌 | 贫:唠叨令人厌烦;贫嘴:絮絮叨叨;使人厌烦;薄舌;不忠厚;老实。形容人爱说话;言语又尖酸刻薄;惹人生厌。 |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五卷:“叵耐邻里有一班荡子弟,平日见王媪是个俏丽孤孀,闲常时倚门靠壁,不三不四,轻嘴薄舌的狂言挑拨。” |
guāi chún mì shé乖唇蜜舌 | 形容口齿伶俐,惯于说讨人喜欢的甜言蜜语。 | 《醒世姻缘传》第一百回:“素姐那乖唇蜜舌,又拿着没疼热的东西交结童奶奶这伙子人,不惟把他可恶,且都说起他的好处。” |
jiǔ rù shé chū酒入舌出 | 形容人喝酒以后喜欢唠叨。 |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十卷:“臣闻之酒入者舌出,舌出者弃身,不宁弃酒乎?” |
tiáo shé nòng chún调舌弄唇 | 犹言调唇弄舌。 | 明·徐元《八义记·孤儿出宫》:“须不会调舌弄唇。对天修合方真药圣,揭榜入宫庭。” |
mù dèng shé qiáng目瞪舌强 | 同“目瞪口呆”。 | 宋·陈亮《众祭潘用和文》:“俄而于朋辈之中夺其一人而去,使其徒回皇四望,而目瞪舌强,不知所以为策。” |
tiáo zuǐ xué shé调嘴学舌 | 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这早晚,东方将亮了,还不梳妆完,尚兀子调嘴弄舌!” |
dù kǒu jué shé杜口绝舌 | 杜口:闭口不言;绝舌:不说话。闭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或指十分害怕。 | 汉·焦赣《易林·否之簨》:“杜口绝舌,言为祸母。” |
jiáo shé tóu嚼舌头 | 比喻说是非或者说废话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七回:“你这嚼舌头老淫妇!挣将钱来焦尾巴!” |